“家门口文化圈”也是“幸福圈”□ 特约评论员 桑胜高

西江日报 2020-11-09 00:57

据《西江日报》报道,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居民对住宅小区的需求已不仅仅是停留在居住硬件上,而是希望能住得舒服,邻里和谐,享受到更多精神文化层面的生活。记者走访端州部分社区得知,在街道办、社区居委会的指导和支持下,城区不少小区物业公司越来越注重品质小区的建设,通过提升小区居住舒适度、举办系列主题文化活动来增强邻里间的沟通、交流,为居民营造了和谐、舒适的居住氛围,形成“家门口”文化圈。

既有书画展、传统工艺体验以及应节文化活动,也有啤酒、烧烤派对等联谊活动,还有爱心义卖、免费维修等公益活动……从记者采访调查的情况看,城区居民家门口的文化生活可谓丰富多彩、应有尽有。这些活动接地气、有人气,符合市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市民的幸福生活添了“彩”、加了“料”。而由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围”成的“家门口文化圈”无疑是市民的“幸福圈”。

随着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市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提升,无论是居住和出行还是穿戴和饮食都较以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更让市民有着空前的幸福感、归宿感、获得感。然而,物质生活水平的“升级”并非市民生活品质“升级”的唯一要素,除此之外,更要有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升级”。只有物质方面的“硬件”和精神文化层面的“软件”都“硬”起来,市民的生活品质才会发生最华丽的“转身”与“蝶变”。

由此可见,“家门口文化圈”正是促成市民生活发生华丽“转身”与“蝶变”的关键。一方面,“家门口文化圈”丰富了市民的生活内容,有助于充实大家的“生活片段”和“碎片时间”;另一方面,“家门口文化圈”营造了市民生活的“温馨港湾”,让社区邻里之间充满了温度,为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友善交流创造了条件;再者,“家门口文化圈”会为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等提供融入社会的渠道,于无形之中增加他们的归属感。总而言之,“家门口文化圈”是名副其实的“便民圈”“利民圈”“情感交流圈”“互帮互助圈”,其作用和意义不仅是对于市民个体,更是对于整个社区,乃至整座城市。

所以,我们要竭心尽力营造好这个“圈”。这既需要地方党委、政府、社区、物业、市民齐心协力来共建和营造,也需要大家合力共治和共管,只有这样各方才能长期共享这个“圈子”所带来的各种福利。

新闻推荐

城区现存年代最久远、占地面积最大的古民居周家大屋:藏于闹市的豪门宅院

周家大屋门楼基本保存着原来模样。西江日报记者赖小琴摄中衙巷1、2、3号均为周家大屋范围。西江日报记者赖小琴摄西江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