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现存年代最久远、占地面积最大的古民居周家大屋:藏于闹市的豪门宅院
周家大屋门楼基本保存着原来模样。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摄
中衙巷1、2、3号均为周家大屋范围。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摄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实习生 赖泳铭
到了端州区中衙巷的牌坊,就到了古老的周家大屋。门牌显示其为中衙巷1号,其实,连成一片的2号、3号也是周家大屋的一部分。这座建于清代中期、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大宅院,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是城区现存年代最久远、占地面积最大的古民居。历经岁月洗礼之后,它仍保存基本完好,成为肇庆市一处珍贵的历史遗产。
周家大屋原有两座
街坊口中的周家大屋,原有两座,另一座位于端州区长砦街,今宋城西路附近。肇庆市博物馆原馆长冯咏浩介绍,长砦街是周氏族人的聚居街巷,那间周家大屋位于长砦街尾、龙顶岗脚下北侧,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提供给肇庆市第七小学教学使用。
《肇庆古街巷》一书介绍,《周氏族谱》记载,周氏家族的始祖周弥浩,原为新会县河塘乡人。清顺治4年(1647年),清兵进攻广东,他和乡亲们为躲避战火四处迁徙,来到当时的高要登高四社(今端州区登高路)。清康熙55年(1716年),周弥浩的孙子周文耀携后人迁至长砦街。部分周家后人搬迁到草场路、中衙巷、高第里等。
周家后代人才辈出。后辈周永镐,于清朝咸丰元年(1851)举孝廉方正,授徒数十年,遇到贫困生,不收求学礼物而留下,使穷人也能读书,著有《龙顶山房吟草》4卷。其子周汝善、周汝珉及孙子周鸾飞均为举人。
可惜的是,随着宋城西路开通、长砦街拆迁,长砦街的周家大屋已消失。
名工巧匠建成中衙巷周家大屋
中衙巷的周家大屋,记者偶然得以进入,发现内部十分开阔,门楼、正房及中堂保存基本完好,木门、门柱、墙壁、屋脊、屋檐下的雕花等,仍保持着修建时的模样。虽然被分成多户人家,但外墙结构基本保留。
这座周家大屋,是坐北朝南、布局严谨的三进清代建筑。资料显示,其建造者是周文耀的二儿子周振升,出生于清乾隆28年(1763年),是国子监生(当时国家最高学府的毕业生),敕封文林郎(七品文官)。
周振升虽然在肇庆府担任七品文官,但热衷经商。清嘉庆8年(1803年),他从广州、上海等地请来名工巧匠,选用上等材料,精工细作一年多,才建成这座豪华气派的大宅院。
《肇庆文化遗产》记载,这座周家大屋原有门楼、中堂、正房,门楼边有舂房、水井,中堂两旁有耳楼。而附近老街坊介绍,小时候曾进入这座大宅院内,各房有回廊连通,十分开阔气派。“周家是大家族,大屋内原来居住了11户后代,后来才各自搬走。”
现在的周家大屋,虽然部分已被改建成两层或三层现代楼房,但大部分的青砖外墙还保留着。大屋内仍居住着三四户人家。街坊介绍,仅有一户是周家后人,其他的是租户。记者多方联系,周家后人却不愿意接受采访。
史料记载,周振升工诗文,他创作了格律严谨的《阅江楼晚眺》《包公肃祠》等诗作,被收入清宣统年间编撰的《高要县志》。2004年,肇庆市出版《包公兴端州》一书,也录入了他的诗作《包公肃祠》。周振升的后人也不乏举人、国子监,到了近现代,考取名校者众多。
后辈集资正原貌修复
周家大屋正在进行修复施工。附近的街坊介绍,工程从去年就开始,因为疫情影响,今年停工了大半年,前两个月又开始施工。
记者看到,门楼木板、屋檐下的雕花都重新上漆,墙面依然是青砖清水墙,正房、中堂屋檐下,古老的雕花精美细致却不失大气,彰显着豪门望族的气势。
街坊介绍,周家后人对这座大屋很重视,每隔几年就会修葺。“有一次,地面、屋顶、外墙,全部修葺,花了很多钱。这次也是,听说正房的地面比较差,要将地面全部重新铺上清代风格的花阶砖,挂上周家祖先的画像,按照大屋原来的模样修复。”
一名施工人员介绍,现在只是修复了小部分。内部工程完成后,还要将原来的两扇木大门修好重装。
记者走访得知,周家很多后人定居香港、加拿大、美国,但每年清明节,他们都会不远千里返回肇庆一起祭祖。祭祖之后,必定一起回到周家大屋缅怀、聚餐,人数有六七十人。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祭祖聚会的日子改在了重阳节。“集资修大屋、每年聚一次,周家的后代很团结的,家风好啊。”街坊感叹道。
据了解,曾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联系周家后人,想把大屋确定为文物进行保护,但遭到了婉拒,周家后人深念先祖,坚持大屋由家族共同维护保育。
■下期预告
兴贤里冯家大屋,建于清代,位于端州区城东街道阅江社区,是肇庆中式传统大屋中最大的一间,为三间四进。如果您了解它的历史和一些故事,欢迎留言讲述,让我们一起讲好肇庆故事。报料电话:13929865022,邮箱:xrshms@163.com。
新闻推荐
西江日报讯(记者苏燕君)距离年底还剩下两个多月的时间,2020年肇庆市十件惠民实事前三季度进展落实情况如何?10月26日,记者从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