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律诗的声色世界
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考文字功力的,不单要求平仄押韵合律,还要二三联对偶,就算是古代的一代文豪大诗人,也偶有出律的诗作出现,而当代的律诗创作精品并不多见,有些人则会写出不伦不类的律诗来,那么律诗应该怎么创作呢?7月18日,市文联原党组书记、主席叶清森《行吟拾粹》作品分享暨律诗创作交流会在市图书馆举行,他向肇庆市文学工作者及30余名文学爱好者分享自己律诗的创作心得、回答了有关律诗创作的诸多问题,和大家一起品诗交流,共叙诗情。
诗人笔下的经典,半生来自故乡
年过六旬的叶清森是广东封开罗董杨池古村人,在诗词的创作路上坚守了大半生,写下了逾千首诗词和大量楹联作品。其中五副楹联作品先后入选由中国楹联学会及其对联文化研究院编的年度《佳联300副》,41副楹联作品被国内著名景区采用。在唐代诗人中他唯爱诗佛王维,只因他们的诗词在艺术形式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他像王维一样秉承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以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并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行吟拾粹》收录了作者从1964年至2017年,其间创作的500多首诗词,如《山间草庐》《马王堆博物馆》《七星岩挹翠亭》《四会绿道》《沁园春·杨池》《桂枝香·窗前外望》这些诗词里,或是讲述了游历名山大川时看到的美景;或是歌颂肇庆家乡的秀美山水与人文景观、历史古迹;抑或是讲述自己追求淡然的心境。从叶清森描写肇庆的诗词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字里行间的故乡情,浓得化不开的故乡情。
创作者讲解从唐诗中寻找律诗的规律
在交流会中,叶清森与大家分享“律诗创作漫谈”这一主题,他说,讲律诗创作的著作不少,其内容大多围绕律诗的用韵、平仄、拗救、对仗、句式和语法。在这里不再赘述和解读。这次主要讲的是,律诗创作究竟有无规律可言?通过自己对唐诗的研究和梳理,他认为是有迹可循的。他从意境的营造、景物的取舍、起承转合的安排、起的常见写法、承的常见写法、转的常见写法、合的常见写法、颔联和颈联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八大方面着手讲解,并精选了一系列优秀作品进行了独特而形象化的解读,深入浅出、准确生动。
例如,意境的营造具体讲,照搬实境是写不好诗。营造好的意境,是使诗蕴涵浓厚诗意的前提条件。所谓营造意境就是把现实中的眼中境,变为意中境、心中境。使实境与自己的主观意志高度融合,即平常说的情景交融,天人合一。意境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需要作者学识、修养、生活阅历,以及布局谋篇、修辞手法等。现在提出营造意境的基本路径思路:由此见彼、由近见远、由斑见豹、由表见里、由今见古、由无见有。
随后,叶清森一一解答了读者关于“律诗中颔联和颈联对仗问题”“诗词创作中的用点古问题”“初学者写律诗是先追求平仄还是先讲诗意还是意境呢,哪个更重要?”“老年人创作律诗很艰难,很难掌握格律要求,但是自己又爱创作,写出来不伦不类甚是苦恼。”“律诗创作过程中,平仄问题,在普通话中是平声,但在粤语中又是仄声,该如何处理这种矛盾?”等等在律诗创作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交流会现场高潮迭起,文学爱好者们在整整两个小时的学术盛宴中收获了不同程度的思考与新知。
因材施教培养青少年诗词创作
律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宝塔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但现代人懂之甚少,年轻人对此更为陌生。叶清森说,自己的故乡——杨池,特别崇尚读书。杨池人文化意识浓厚,在诗、书、画等方面颇得传统文化精髓。在还没读书时就有阿伯、叔父教导他作诗,到了上学的年龄,老师就开始考他作诗。
对于现在青少年学律诗,他表示,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品,应该要多接触和学习中华诗词,体味古典诗词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增强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弘扬传统文化,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学习写律诗,要因材施教,要有意识地引导有兴趣的青少年学习,让其从小耳濡目染,自觉地学习,这才是关键。
新闻推荐
受业务发展和规模扩张等因素影响,补充资本成为银行业的一项长期工作,然而在疫情和银行股低迷等多重因素下,今年的资本补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