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话徐氏□ 高健
怀集徐氏族训载道:“重教兴学,读书为荣,学而不倦,锲而不舍,拾书中金,拾书中玉。”
数百年来,徐氏与其他氏族一样,视读书为天下第一等事业,坊间同样流行谚语“家有两斗糠,送儿上学堂。”自古以来,在怀集诗洞镇徐氏后裔中不乏被授予“德重乡望”“功着千家”“崐山璞玉”等荣誉称号的文人贤士;清朝年间考取功名的文武生不乏其人,有道院村的徐汉凤、大村的徐文钟、徐福缘、琴模村的徐应荣、徐应遂、琴母塘村的徐翠芳、徐焕华、六苏村的徐嘉言、徐文达等,共计21人。
十三公第十八代孙徐汉凤,从小读书勤奋,聪慧过人,吟诗作对远近闻名,有一次邻乡文人出上联:“浊水岂无龙住乎?”他答下联曰:“青山已有凤居之。”他的才学令当地文人和村民赞叹不已。族人中,出生于1887年的徐式我也是满腹经纶,他毕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和学术研究,曾编写《易学新知》《易理断命》《三百六十首和诗》等,在当时广东、广西两省文化界较有影响,被誉为南岭骚客的他曾作诗云:“一部易言曾脱稿,七头字典又开编。穷愁著述生涯趣,刻苦揣摩志气坚……”现代诗洞徐氏后人徐如飞吟诗作对同样才华横溢,赋诗《天道酬勤》曰:“懒汉难见五谷花,勤恳方能收成华。丹桂有根长志汉,黄金无种生勤家。”六苏村的当代诗人徐金丽现任肇庆市交通集团副总经理,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个人诗集有《与时光对白》等4本。可见,在诗洞镇徐氏家族中,世代文风高涨,不乏学而优则仕者,满腹才学的诗人代有人出。
六苏村的徐氏家族传承耕读传家尤为典范,从其村口牌坊的对联中不难发现谆谆告诫子孙之意,牌坊内侧联云:“出塞奋征鸿快意仕途怀故里,入乡开环境茂林溪涧绕庄园。”外侧联云:“禄位开泰运天地钟灵能毓凤,苏门放光辉日月紫气可藏龙。”
“重办实业,勤劳致富。”这也是徐氏家族倡导耕读传家之家风的体现。“六苏纸”是诗洞镇六苏村的土特产,20世纪70年代是“六苏纸”生产的鼎盛时期,六苏村六成以上的家庭都从事“六苏纸”的生产加工,是发家致富的方式之一。心灵手巧的六苏人利用当地盛产的苦竹作为原材料制作成纸,可用作抄写文稿、烟纸等,销往肇庆、云浮等地。“六苏纸”制作过程与古法造纸相仿,从取料到纸成品期间要经过72道工序,历时三个月时间方能完成。如今走进六苏旧式民居,客厅两侧墙壁批有一层细砂与木薯浆混拌的墙体,这是那个时期村民制作“六苏纸”其中一个工序的印迹。
六苏村琴南自然村是明末清初年间诗洞镇西北部的大荒野,距圩镇13公里,毗邻封开县,目之所及,莽莽苍苍,荒山野岭闪动着岩石般暗绿的光。因人烟罕至,野兽出没,匪寇猖獗。300多年前,徐氏先祖从桥头镇迁居此地拓荒垦田,建村发族,传承耕读传家之祖训。
如今,青山环绕、绿水穿寨的琴南村仍然矗立着一座兴建于清朝末年的炮楼,建筑面积有45平方米,楼高约20米,用青砖垒砌,炮楼内那种呈梯形的内开外收的小窗口随处可见,整栋楼的外观酷似长城上的烽火台。这是当年徐氏族人抵御匪患之所。时过境迁,饱经沧桑的古炮楼依然坚固如初,如同壮硕的勇士,护卫着琴南村走过百数年的时光,现在成为了徐氏后人的一座精神地标,也是进入新时代后离开农耕土地营生的徐氏后人乡愁的寄居地。家风是永不断烈的文化传承,琴南村的中青年一代通过读书走出了山村,有当教师、公务员等公职的,也有掌握了一门手艺当厨师、汽车修理师傅或装修师傅的。
岁月流逝,家族的故事成为了历史,但古老的文化、耕读传家的优良家风却仍然世代相传。
新闻推荐
封开县南丰镇侯村有一座气势宏伟的清代古牌坊,人称乡贤牌坊。建筑为木石结构,八柱三门三楼,花岗岩石柱,各柱斗栱五跳重翘,莲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