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的不肖子□ 李护暖

西江日报 2020-05-31 01:22

张之洞(1837—1909),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合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同治四年探花(进士第三名)。他曾任两广、两江、湖广总督近三十年,其间创办京汉铁路、汉阳铁厂、萍乡煤矿、湖北织布局,打下中国重工业的基础。

肇庆人熟悉张之洞,是因为他于光绪十年至十五年(1884年—1889年)任两广总督期间,关心过端砚的生产。刻于光绪十五年的《张之洞为开采砚石以备贡品事》碑,至今在端州区下黄岗砚村珍藏着。他也是一个“砚迷”,爱砚成癖。据赵汝珍《古董辨疑》说:“世传张文襄公(张之洞)每日以五百方名砚置水中,轮视其所呈现之颜色,以为乐。故张文襄所藏之名砚极多,终身以此为最快意之消遣。”但他在“开采砚石以备贡品”之时,却像包拯一样“不持一砚”。此事见于徐珂《松阴暇笔》:“在粤时,值端溪采贡砚。公(张之洞)不求一砚。及督鄂,商人乃寄砚十方。公以每方值二十金偿之。”

旧时有操守的地方官,在职不拿地方名贵特产,是不成文的守则,张之洞亦如此。离任到了湖北以后,他受了商人所赠十砚,仍按值每方二十金付钱(清代所谓一金,一般是指一两银子,大约相当于现在人民币五百元,每个砚二十两银子大约相当于一万元)。《松阴暇笔》又说:“(张之洞)平生朝珠、带钩、佩物,值无过十金者。燕居皆布衣,无貂裘。”《清史稿·张之洞传》说他“及卒,家不增一亩。”这些,都是肯定张之洞居官能清廉有守。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也未必然。据说(这些资料我不知道出处,但认为有可信性),张之洞有十三个儿子,有的成器,也有不肖子。有一个到日本留学,其名字无资料可查。但其品行,在张之洞《复儿子书》中表露得很清楚,是个花钱如流水的浪荡子弟。当时留学日本,每月三十金就够。要更宽裕,也不过五十金。他竟然不足四月,就用尽千金,是十余倍之数。张之洞断定儿子荒废学业,虚度光阴,在信中极力劝诫。但他毕竟溺爱儿子,一边劝诫,一边钱还是照寄,一点不少。这个儿子没有出息,已经可以肯定。据说他的第十一子(或说第十子)名叫张仁乐(1898—1971),亦留学日本归来,“九一八事变”时,投靠日本侵略者,做了汉奸。战后以汉奸罪押北平监狱,获释后往日本终其生。“养不教,父之过”,张之洞是教的,而且相当苦口婆心。他的过,似乎在于过分溺爱迁就。儿子长大,品性已定,扭转也难。张仁乐是不是《复儿子书》的那个儿子?不是。他留学日本已是民国的事,而张之洞在民国之前的1909年已经去世。那时张仁乐只有十一岁,老父想教育他也不能了。另外第十三子叫张仁蠡(1900—1951),1935年投敌,也是汉奸,1951年被处死刑。令人感慨。

龚自珍是清代忧国忧民的思想家,写过“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诗句。其长子叫龚澄(1817—1870)。在外国列强宰割中国的时候,投靠英国公使威妥玛,月致万金(见王韬《淞滨琐话》)。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他随英舰北上,是侵略者的帮凶。传说是他带领英国人抢掠、火烧圆明园。但此事只见于小说(如《孽海花》第三、四回),未必完全真实。其他清人笔记提到此事,也只说“传说”“或曰”,不作肯定。但他当汉奸,是无疑的。他晚年以发狂而死。

所谓造化弄人,只是无奈的叹息。实际上有果必有因。因可以很复杂。但做了汉奸,不管是什么原因,有什么理由,都难逃罪责。

新闻推荐

小城大爱 我身边的战“疫”故事中学组 二等奖 肇庆市端州中学 八(4)班 周泓妤

天空越黑,星星越亮。——题记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一个个平凡人,戴起了口罩,扛起了责任;一只又一只的口罩,遮住了灿烂的笑容,却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