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传承更有生命力□ 特约评论员 知新

西江日报 2020-04-20 01:20

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肇庆市有3位非遗传承人成功入选。据悉,本次肇庆市被认定的3位非遗传承人主要入选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两个非遗项目,分别为端砚制作技艺传承人李社洪、疍家糕制作技艺传承人黄金平、玉雕传承人廖锦文。(4月17日《西江日报》)

如此之多的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既是肇庆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更成为城市对外交流的一张靓丽名片。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深厚的历史积淀为肇庆市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端砚、疍家糕、裹蒸等非遗项目,即便是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积极健康的“正能量”,而且给人一种乡土的亲切感、自豪感。

一个基本共识是,没有传承人,就没有非遗。应看到,当下一些非遗项目普遍出现传承人年龄偏大问题,甚至遇到后继乏人而面临失传的严峻挑战。抢救活的文化和历史,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使命,政府、社会和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历史厚重感和紧迫感。

让非遗传承更有生命力,关键要解决后继有人问题。从报道上看,肇庆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8名。当下而言,要充分发挥这些顶级甚至泰斗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作用,既要利用现代影像技术,真正记录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为后人留下珍贵资料;也应通过政府资金扶持、政策激励、给予授艺补贴等,吸引一批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行列,通过师徒结对、传帮带面授,为非遗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打开一扇窗。

“从娃娃抓起”是一句常挂在我们嘴边的话语,非遗传承亦是如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非遗传承和传统文化传承要全方位、全学段、全过程融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直至继续教育。这几年,肇庆在非遗进校园上下足功夫,一方面要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非遗文化,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非遗、走近非遗、爱上非遗;另一方面要结合乡土文化教育,搭建平台载体,让传承人、手艺人走进学校,开展非遗技艺制作、实物展示等活动,使非遗传承不“断档”,让濒临失传的技艺有生机。

让非遗传承更有生命力,归根结底要用市场元素、创新基因去激活,为传承人的生存找到广阔市场。换句话讲,非遗要“活”在当下,就应融入人们的生活,通过构建“非遗+”的多元化市场体系,让这块“活化石”在述说地方灿烂文化的同时,更成为文化产业、乡村振兴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顺着这样的思路,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才能以“正人先正己”的姿态,求得制度化的正解,焕发持久的勃勃生机,释放出的价值也可能是“倍增效应”。

新闻推荐

肇庆市一季度涉疫投诉举报1324宗主要集中在医药用品类零售业、餐饮业、汽车租赁等行业

西江日报讯(记者赖小琴)近日,记者从肇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今年第一季度全市消委会(12315投诉举报中心)共接收投诉举报309...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