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德可钦”耆宾匾□ 高健

西江日报 2020-01-16 01:32

“淑德可钦”耆宾匾

旧有碑文对联:“立德齐今古,祖德千秋常祀典;存厚传子孙,儿孙万代承衣香。”怀集县中洲镇糯塘村岗珠寨也保存着一张古老的牌匾。该牌匾呈长方形,长约160厘米,宽约60厘米,用棕褐色的酸枝木制成。匾面上书四个苍劲敦厚的楷书大字——“淑德可钦”,题头为“修职郎广西梧州府怀集县儒学正堂兼署左堂刘配为”,落款为“乾隆二十九年岁次甲申季秋月榖旦”“耆宾李必明立”。

可见,“淑德可钦” 牌匾是由怀集县儒学正堂刘配颁发给李必明的荣誉牌匾——“耆宾”匾。此匾虽历经250余年风雨侵蚀,字迹依然清晰可辨,至今保存完好。

淑德,多为赞美女性的品德。指的是贤良淑惠的品德像风一样传播。如《后汉书·崔寔传》:“母有母仪淑德,博览书传。”又如,唐裴铏《传奇·崔炜》书曰:“田夫人淑德美丽,世无俦匹,愿君子善奉之,亦宿业耳。”当然,淑德,也泛指美德,也可用来赞美男子的优秀品德。如《汉书·王莽传中》有云:“昔齐太公以淑德累世,为周氏太师,盖予之所监也。”

那么,李必明被赋予“耆宾”之名号,“耆宾”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名号呢?按《说文》解释,“耆”即六十岁老人也。“宾”者,接人以义者也。《仪礼·乡饮礼》注:贤者为宾。由此可以解释为六十岁以上德高望重者,为“耆宾”。可见,岗珠寨李氏第5代后人李必明是一位族内乃至四乡八邻德高望重的乡贤,他的美德值得恭敬。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清代,“耆宾”名号的加冕非常郑重,须由官方正式确认。

按清制,每岁各省州县儒学遴访一些年高德勋之乡绅,拜为大宾、介宾或众宾。所举宾介先由在籍儒学颁发资格执照,然后上报督抚核定,最后具明该姓名和籍贯报礼部备案,注册后方称“乡饮耆宾”。乡饮耆宾享有参加由地方官吏主持的“乡饮酒礼”的礼遇。这种酒礼是一种尊老敬老的宴乐活动,一般在每年正月某日和十月某日举行。宴会当天,各路耆宾在儒学讲堂依次坐好,主持官吏大唱赞歌,并依次饮酒,互相礼拜,以这种独特的尊老仪式达到官方教化民众“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里”的目的。这类乡饮耆宾尽管非地方官员,但在乡里、族里名望颇高,他们可以帮助有效推行地方教化,实行“家长式”的管理。

古代“乡饮酒礼”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将情感、道德与法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用一种宴饮的方式推行礼仪教化,宣传法律精神,弘扬礼遇贤能、友善互助的社会风气,以起到凝聚人心、稳定封建秩序的作用。在这方面,耆宾的作用,是那些冰冷僵硬的法律条文所不能比拟的。

这块“淑德可钦”牌匾是一种荣誉,再加上受赠者被赋予了“耆宾”名号,又是一种隐性权力的象征。接受者往往将牌匾高悬于门庭之上,供若神主,用以敦序长幼之节,并用以申明朝廷之法,同时也让族人效仿传习美德。

据《中洲糯塘李氏族谱》记载,1708年,李氏先祖迁居岗珠开基发族,他们世代注重传承祖训,其中一则祖训为:“仁义光宗远,孝友长世泽。”李氏后人不乏传习先祖美德的动人故事,譬如,清朝嘉庆年间,李氏第七代孙李梅生召集居住在这里人丁较少的郑氏、袁氏、廖氏和何氏,五个姓氏族人互相结拜为兄弟,李氏为大,这一举动也被当地人称为“岗珠五结义”。那年12月,在岗珠寨中心兴建了一座“崇义门”以作纪念。

“崇义门”是一座门楼,青石条门框,门框上方刻写着“崇义门”三个大字。由此可见,糯塘岗珠李氏是世代注重情义、传习美德的家族。

新闻推荐

以民生实事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张忠德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目标之一就是“为民服务解难题”,其落脚点还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