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企业发展新篇章的追梦人 记广东四会互感器厂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树华
西江日报记者 鲁学冬 通讯员 肇组宣
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到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从“神舟五号”到“天宫二号”。广东四会互感器厂有限公司生产的互感器,不断为我国航天航空事业提供技术保障。在该公司总经理张树华看来,四会互感器不仅仅是一个科技产品,它更彰显了寻求突破的“中国创造”和追求卓越的“中国品质”。
23年前,张树华一手接管的四会互感器厂濒临破产,而如今已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他本人也先后被授予“中国好人”“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优秀民营企业家”“肇庆市模范共产党员”等称号,其所在单位党支部连续十八年被评为四会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所在单位先后被评为四会市、肇庆市和广东省文明单位。重视人才培育,锐意改革创新,张树华力挽狂澜的魄力,阐释了优秀企业管理者的坚毅和智慧。
临危受命:从濒临破产到行业先锋
1988年,四会市农业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筹建了四会互感器厂,前期由于经营不善、人才流失,企业濒临倒闭。1996年,时任四会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张树华听从组织安排,临危受命,兼任互感器厂厂长,开始了科技强厂、质量兴企之路。
接管该厂后,面对两三千万的亏损和几百万的欠税单,张树华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如何打破僵局,改变企业经营状况问题。他通过加强管理,提升产品质量;修补市场信誉,广揽订单;广纳贤才,实行科技兴企等措施,将该厂拉回到了正轨。当年就扭转了企业亏损的局面,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盈利。
2003年,四会互感器厂转制后,积极引入民营资本还清历史欠账,加大资金投入进行技术改造,企业发展蒸蒸向上。在张树华的带领下,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快速增长,产品产量、销售收入和经济效益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如今,四会互感器厂已经成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自主创新百强企业、广东省创新型企业,专业设计生产销售高、中、低各类电压等级互感器、干式变压器等系列高新技术产品。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出口欧盟、美国、俄罗斯和东南亚各国。
“双料”带头人:
争做研发团队里的排头兵
四会互感器厂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到如今与国内乃至国际知名企业同台竞争,在2002年自主研发的高原型互感器,为神舟五号及之后载人飞船提供技术保障。该企业能够实现“起死回生”,重视科技创新是关键。
作为一名电力专业的高才生,张树华在进入管理岗位后,依旧身居科研一线。不管有多忙,白天有多少工作需要做,只要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技术人员就会在张树华的带领下,静下心来,深入钻研技术。
“产品是企业发展的龙头,龙头又得靠研发。”自张树华接手以来,便将科技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根基,逐渐形成一条“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构思一代”的创新思路。从2001年开始,该企业每年都有创新成果,尤其是在2010年以后,该企业每年都有10个以上产品获得或者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鉴定,创新研发势头迅猛。
近年来,在他带领下的研发团队为该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和科技成果达130多项;获国家授权专利103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品17项;获省部科技奖13项,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奖和奉献奖等国家级殊荣55项;获广东省自主创新标杆企业等省级荣誉83项。
2003年以来,四会互感器厂先后被评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广东省2017年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企业。拥有国家级示范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高电压互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广东省高电压互感器与智能传感技术院士工作站等多个省级研发机构。
求贤如渴:“以人为本”的用人策略
企业要想实现长足的创新发展,人才是关键。张树华自接手公司以来始终把招引人才摆在突出的位置,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选才用才措施。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得依靠人才。”在张树华看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目前该企业已形成从招聘大专院校毕业生到招募行业技术能手,再到与高等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多种引才渠道,并坚持把“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作为“以人为本”的用人策略。
如何让员工各尽其用,各展所长,张树华有一套自己的“用人法宝”。一方面在内部营造“和谐企业”的氛围,他从我做起,树立人格魅力,让人才彼此尊重,增强凝聚力,使员工真正将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另一方面,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实现了人力资源增值,让员工充分发挥专长,成为岗位上的“专家”。目前,公司专职从事研究开发的技术人员有87人,占企业员工的21.2%。
“从肇庆到我们四会,党委政府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可以说都是非常给力的,出台了很多与人才相关的政策。”张树华表示,四会互感器厂将坚持以人才为本,以创新引领,不断迈向企业发展新台阶。
新闻推荐
图为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坐落在广宁县赤坑镇赤坑社区交赞村(即原寮炭岗村)的“谢氏宗祠”,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