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区金利镇九旬抗战老兵谭少浴血奋战保家卫国 四代同堂乐享晚年
谭少(前中)一家四代同堂。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摄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沿着蜿蜒的村道,驱车深入高要区金利镇南围村委会,不多时就来到了飞鹅村新村。只见在一条清澈的河涌旁,一幢幢崭新的小洋楼拔地而起,年已九旬的抗战老兵谭少就住在其中一幢楼里,于青山绿水间安享晚年。近日,记者前往拜访,倾听谭老先生与祖国共荣辱、共发展的热血故事,忆昔峥嵘岁月。
顶替入伍抗日救国
记者眼前的谭少身材瘦小,但耳聪目明,平时自己能拄着拐杖在村里溜达闲逛。谭少的身份证写着他生于1926年11月。但按照他的说法,解放后由于自己年纪大了,怕娶不到老婆,于是将出生日期改小了两年。换句话说,谭少今年已经95岁了。
谭少并不在金利出生,老家在云浮罗定泗纶镇都门南山村。年幼时,家中贫寒,全家人喝木薯粥抵饿,常常吃不饱。谭少才读了一年书就回到家中帮忙放羊,12岁开始帮别人打零工,有一顿没一顿地挨日子。
1940年,正值侵华日军疯狂侵占我国疆土。16岁的谭少顶替村里一个壮丁参军,成为了国民党军队的一员。“这是为了吃饱饭,也为了报家仇国恨。”谭少回忆,当年他在八十二军军部当勤务员,曾经在英德、广州郊区、韶关丹霞山等地与日军交战。但因为是后勤兵,他与日军真正交战的机会不多。
后来,广东东部、中部相继沦陷,谭少所在的部队管理不善,他就回到老家继续务农,不久后全家投靠在肇庆城区当教师的表兄,靠帮表兄和其他人家煮饭做家务度日。
加入游击队转战西江两岸
时间来到了1949年1月,生活无着的谭少在郁南县桂墟加入了由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当年,西江游击队第四队司令李振静到村子里,动员大家当兵,我就参加了。”忆起当年事,谭少依然印象深刻。
根据谭少保存的《回乡转业建设军人登记表》显示,他于1949年1月加入粤中纵队第四支队十一团三营,成为了一名战士,后来在华南军区独立十三团一营二连担任班长。谭少和大部队一起,活跃在郁南都城、德庆、封开一带的西江流域,与国民党正规军发生过数次战斗。
最难忘的一次战争发生在春耕时节,地点在桂墟。“90多名游击队员与国民党的一个连在山上激战。我军仅3人受伤,而对方被打死了10多人。”在那场激烈的战役中,谭少被敌人的子弹击中,隔着两层衣服差点穿入肺部,非常惊险。还有一次,在封开县河儿口镇,谭少与敌人肉搏,被人用木棍击中后脑勺,当场昏死过去。幸好被战友救回,用中草药治好伤口。至今,谭少的后脑还有一块伤疤。
在游击队的岁月里,谭少见证了共产党军队与老百姓之间的深厚鱼水情。他告诉记者:“国民党士兵纪律涣散,常常偷村民的鸡、大米,村民很痛恨他们。而游击队虽然经费有限,但买村民的东西时价格公道,在祠堂居住临走前,还帮忙打扫卫生。所以村民们很欢迎游击队,主动帮忙打听国民党兵的动向,并帮游击队保密。”
在谭少和战友们的奋勇抗战下,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解放战争获得了全面胜利。而他也迎来了新生活。
勤奋拼搏享幸福晚年
解放后,谭少被分配到肇庆军分区,当了一名班长,曾在阅江楼驻扎,也到高要执勤。根据《回乡转业建设军人登记表》记载,他在1950年、1951年立过生产功。1952年2月,谭少转业回乡,到罗定市泗纶公社参与土改。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谭少听闻高要金利公社飞鹅村有很多丢荒的田地,于是决心到金利务农。经金利公社同意后,谭少在1970年将全家户口迁到了飞鹅村,成为了金利人。
谭少育有三子两女,在金利这个鱼米之乡,他和妻子凭着勤劳的双手,拉扯大儿女,吃上了饱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国家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下,谭少的二儿子谭伟金分到了14亩田地,他与二儿子一家齐心协力,努力拼搏奔小康。
到了1987年,早年曾被冤枉的谭少获得平反。政府落实政策,如今的谭少享受着每月约7000元的离休待遇,逢年过节,金利镇政府还有慰问金。
前几年,谭伟金一家分到了72平方米的宅基地,他建起了两层半高的小洋楼。近年,谭少的孙子成家立室,生下了儿子,一家四代同堂,和谐美满,过起了幸福生活。
新闻推荐
西江日报记者肖桂芳特约记者杨坚通讯员谭抒茗日前,记者在高要区白土镇幕村看到,伴随着一台台挖掘机和推土机的阵阵轰隆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