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老井□ 刘其广
我的家乡是高要区白土镇横岗村的一个叫文前岗的自然村。家乡的那口“水井头”见证这里的沧海桑田,见证祖国发展的日新月异。
我的旧居门前有一口上百年的水井,村里的人一直都亲切地称它为“水井头”,它是我们村里的地标之一。这里占地约16平方米,井口约1平方米,井深约5米。这老井水源充足、水质优良,养育了村子里的祖祖辈辈,很多代人是喝这水长大的。在时光的陪伴下,“水井头”见证了村子的时代变迁。
听爸妈说,以前村里没有自来水,附近村民的生活用水大都靠这口老井,大家都要挑水吃。他们每天挑水都要与邻居们比,看谁更早,天还没亮就拿着扁担和两只水桶,用娴熟的打水技巧打满水回家,之后才踏实地开始新的一天。村民打水时,经常相互开玩笑,相互比打水速度,这里常常笑声不断。这种乡土人情是“水井头”上特有的,现在回忆起来也很是温暖。
二十世纪90年代,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启动后,我们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自此以后,人们不用再为挑水弄得满头大汗了,挑水的桶也有时间歇息歇息。如果,有哪一天突然停水了,人们还是会找来早已存放起来的水桶,争相去挑水。期间,不经意间大家会重温以前“挑水往事”,再说趣事时,彼此都会在欢笑中说道当下的美好。
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家洗衣服是件大事。我们兄弟姐妹三人还在读小学的时候,早上起床可忙了。我们各有任务,姐姐每天6点多就到“水井头”占位子,用一个洗衣盆和一个水桶成功占领“阵地”,之后,她把衣服摊在水井边上,倒一些洗衣粉,用刷子把衣服刷一遍,然后要打井水、漂洗,整个过程非常娴熟。那时候的早上,老水井附近都会非常热闹,因为这里地处村子中心,行人经过这里大多会停一停歇歇脚,或谈论今天市场有什么便宜货,或“八卦”一下村中有什么新闻,而小孩子和老人则端着大碗坐在水井边的石凳上,边吃早餐边凑热闹。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
在我的记忆中,大概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洗衣机开始普及到千家万户,我们村里家家户户也用上了洗衣机。这样一来,生活更便利了,于是我们家的洗衣服大事件也就自然解决了。“水井头”的压力也就没有那么大,热闹的场景慢慢的少了。“水井头”却在默默守候,守候在时光里……
我觉得“水井头”是一直看着我长大的。小时候,我们成群结队到“水井头”洗澡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夏天,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子,好像约好似的,约上三五伙伴错峰时间出现,穿着裤衩、拿着水桶在“水井头”上洗澡。这个洗澡过程一般要持续半个小时以上,对于我们来说,洗澡是一个节目,是一种乐趣。而在初秋时节,在“水井头”洗澡感觉会不一样,晚风吹来,会冷得浑身颤抖,这时有人会带头打上一桶水在头上淋下去,并大叫一声——“爽!”另外的人不甘示弱,不约而同地跟上,顿时,“水井头”热闹起来。
有村民在干完农活回来时,也会在大白天穿着裤衩在这里清洗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后,村风民风逐渐文明起来,这样的“场景”在后来变得文明了,再没有人大白天在井边洗澡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小心翼翼地打水上来,喝上几口或者洗个脸。
从农村到城里去,到城里买房,这是一种时尚。于是,村里的人渐渐搬迁到城里居住,村子里变得安静起来,昔日的熙熙攘攘的热闹鲜有再出现。外出的人,对家乡有所牵挂,灵魂深处有乡愁。乡愁的载体,肯定有它——“水井头”,这口老井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无论时代怎么变,它依然守护在这里,如母亲盼望外出游子归家。外出的村民在逢年过节或是婚嫁喜庆等时间回到村子里,他们常常会走到“水井头”这里,借一个水桶,用熟悉又生疏的技术打起水来,深深地喝一口,甘甜!
站在老井这里,放眼望去,路上行人往来,低头再尝一口清澈的井水,清甜中略带有淡淡的独特的香味,这时的我发现,原来一切都没有变,因为,那是家乡的味道。
新闻推荐
高要区莲塘镇初级中学深挖“莲”文化 作“洁”文章“莲洁教育”成为特色文教项目
▲学生们正在张贴画报。 西江日报记者夏紫怡摄 ▲该学校有关“莲”文化的校本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