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城五问五策:对标国内先进城市,肇庆如何发力?
长沙后湖·科创文化产业园依山傍水而建,各类文创空间密集分布其中。
南京明城墙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
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誉为武汉“光谷”,目前已形成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5个千亿级产业。
上海浦东企业服务中心窗口写着:我们的追求——只说yes不说no。
从2008年试点数字城管城市以来,厦门城市管理在数字化平台上实现“感知、服务、分析、指挥、监察”闭环。
南京老门东街区遵循“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政府主导、慎用市场”的原则开展工作,恢复街巷肌理、修缮名人故居、复建特色古建筑。
短短五年间,上海已成为全国最大新能源汽车产销基地。
厦门软件园内工作人员展示全球首个VR“K歌”系统。
每个城市各有发展高招,厦门成功打造“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和“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上海通过服务国家大战略,成为了全国城市发展典范;南京求“新”复“古”打造创新名城、美丽古都;武汉通过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三大产业集群打造,走上复兴之道;长沙抢抓中部崛起战略机遇,以“黑马”姿态强势崛起……
在上周肇庆市党政代表团密集的学习考察行程中,五个城市在产业集聚、新业态发展、平台建设、城市规划管理、营商环境打造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给肇庆市党政代表团留下了深刻印象。
五城学习考察归来后,对标国内先进城市,肇庆如何树牢抢抓机遇的意识,开阔谋划发展的视野,激发对标先进的勇气,对标一流、争创一流,一张蓝图干到底,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推动肇庆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研究本次考察的五座城市的发展脉络,或许可以找到思路和答案。
南方日报记者林洛峰余秋亮马喜生施亮摄影:通讯员刘春林
产业发展之问
千亿级产业如何崛起?
在上海临港正嘉路旁,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从一大片农田里拔地而起,今年年底前,特斯拉model3将在这里下线;东行约5公里,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辆辆新能源汽车开下生产线;在金桥,通用汽车全球四大前瞻技术科研中心加紧开发新能源汽车相关电池技术……短短五年间,上海已成为全国最大新能源汽车产销基地,在2016年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后,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向千亿级产业迈进。
在南京江北新区,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展厅里,一个个圆形的展示柜排成两排,展示了制造晶棒、生产晶圆、芯片封装、电路设计、终端应用等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全产业链。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到2020年,集聚集成电路产业人才1万人,集成电路企业300家以上,集成电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誉为武汉“光谷”,这里孕育了6万多家企业、41家上市公司,吸引50余家“第二总部”落户,目前已形成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5个千亿级产业,正朝着万亿产业集群迈进。
在长沙经开区,三一重工、铁建重工、山河智能等企业在去年纷纷跻身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数据显示,长沙经开区工程机械产业在2018年实现产值超1000亿元,成功晋级千亿产业集群。
记者跟随肇庆市党政代表团前往上海、南京、长沙、武汉等城市学习考察时发现,各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规划正加快从蓝图变成现实,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在此基础上,部分城市更吹响了万亿级产业的进军号角,抢占发展制高点。
在肇庆,千亿产业的“规模战”同样已经打响。2017年初,肇庆在原有优势产业基础上,提出深入实施工业发展“366”工程,用5年时间打造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3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引进培育6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新增600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其中,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发挥着龙头的引领作用。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肇庆上述三大主导产业合计实现产值390.7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8.7%,占比同比提高2.5%,显示出龙头产业的规模稳步壮大。但与先发地区或“冲刺撞线”千亿级产业、或剑指万亿级产业相比,肇庆仍迫切需要以追赶者的姿态,加快打造千亿产业集群,以新制度、新要素和新市场驱动,创造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品牌,催生一批新平台、新企业和新人才。
如何加快打造千亿产业集群?先行地区的普遍做法是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引进和培育大项目,促使产业链建链、补链、强链,催生“创新裂变”。比如在南京江北新区,当地以2016年落户的台积电为“高峰”,形成集成电路产业“高原”:紫光存储、安谋科技、新思科技等国内外龙头和引领性企业纷至沓来,实现一个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零散走向集聚。
完善产业链方面,近年长沙主抓22条产业链,由市委书记、市长任“总链长”,市四套班子领导任“链长”,设立产业链办公室主任,向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员,抓好产业链建设。
在8月16日召开的肇庆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上,肇庆着重提到自身与粤港澳大湾区兄弟城市的产业差距,归根到底在于缺乏“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并提出坚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强市主攻方向,聚焦抓龙头、建集群、兴产业,坚持不懈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带动大产业,加快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共进的良好局面。
在肇庆的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布局中,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峰”有望率先崛起。2017年,小鹏汽车智能网联科技产业园落户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该产业园总投资达100亿元,是小鹏汽车全球首个整车生产基地,计划今年底试投产。根据规划,该产业园一期项目可实现年产值200亿元,并有望带动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肇庆落户。
新业态之问
肇庆新经济发展空间在哪里?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厦门展现出妖娆的一面:或从鹭江道远眺灯光闪烁的鼓浪屿,或踏进有酒有故事的官任社区酒吧一条街,或迈进闽南大戏院欣赏一场歌舞话剧,或在大排档来一份烧烤啤酒小龙虾……作为2018中国旅游影响力城市TOP10之一,厦门通过发力“夜经济”,进一步挖掘日均10万人次过夜客的消费力。
凌晨时分,在“不夜城”长沙,双向六车道的解放西路依然车水马龙,成为当地“夜经济”的一个缩影。长沙被称为“新一线”城市,也是2018中国旅游影响力城市TOP10之一,近年当地夜间娱乐发展迅速,正在赶超一线城市。
在古都南京,夜间旅游与“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相结合打造成为“金字招牌”。据统计,夫子庙步行街沿街商业、文旅设施和店铺有近千家,街区内拥有时尚品牌300余个,小吃餐饮店近200家,知名老字号店铺19家以及10余家文化主题酒店,去年该街区客流量已超5500万人次。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戴维·威尔所说:“一个地区夜晚的灯光亮度和它的GDP成正比。”近年来,夜间购物、餐饮、旅游、娱乐、学习、影视、休闲等“夜经济”形态量质齐升,成为拉动各地消费升级的新动能。而一个城市凭借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完善的城市公共服务配套,又往往能从中抢抓先机。
回望肇庆,“一府一砚三名人,山湖城江七星城”是肇庆掘金“夜经济”的优势所在。当前,肇庆正加快新区建设,推进旅游振兴、府城复兴,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这些探索,有望成为肇庆其他商业的重点“流量入口”,激活“夜经济”。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认为,肇庆与杭州同是知名旅游城市,虽然后者有省会城市的身份加持,但肇庆仍可以学习杭州实现经济新繁荣的探索经验。
与国内一线城市相比,杭州这座“新一线”城市走的是不同的发展路径。近年来,杭州一方面以旅游为主线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抢抓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崛起这一机遇,带动第一、第二产业迅速发展。有人认为,正是互联网、金融、科技与西湖的“流量”相辅相成,才让杭州经济生成了枝繁叶茂的新氛围,并将杭州称为“发力文化创新的深圳”。
从旅游业一枝独秀,到互联网、金融、科技等新经济崛起,杭州靠的是在“流量”二字上做文章。其中,旅游业的流量主要依靠杭州的生态与人文底蕴拉动,互联网、金融、科技等产业的流量则源于浙江活跃的民营经济体系,这也是阿里巴巴之所以会在杭州诞生的一个关键原因。
凭借多年来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目前肇庆已拥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近年来,肇庆进一步打造肇庆新区等区域重大平台,并在其中规划创新与总部经济区、文化创意产业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科技产业园等产业载体,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等新业态因此有了全新的发展空间。
据统计,目前,独角兽牧场(肇庆)、启迪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肇庆)、大湾区VR/AI产业创新中心、华育昌(肇庆)智能制造研究院等科研创新机构和项目已落户肇庆新区,带动肇庆的创新创业氛围日渐浓厚。与此同时,肇庆积极借助“广深港澳孵化+肇庆加速落地”的创新协作模式,主动对接广深港澳的创新资源,着力打造成为科创新高地。
从全国各地的城市发展经验来看,产业集聚区从以产业升级驱动模式,向以城市运营驱动模式转变,也能促进文创产业集聚发展。比如在长沙,后湖·科创文化产业园依山傍水而建,各类文创空间密集分布其中;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则面向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征集城市设计方案,目前该产业园吸引到540家企业落户,去年园区文创企业产值超过350亿元。
“肇庆夜谈”寻五策
每考察完一个城市,肇庆市党政代表团总会利用候机、候车时间,见缝插针开展考察夜谈。别开生面的夜谈现场,是代表团成员畅谈学习收获、交流心得体会的重要场合,展现出肇庆面对你追我赶的城市竞合态势,争分夺秒找差距,寻良策的紧迫感。借鉴先进城市的好经验,结合肇庆的实际情况,肇庆下一步发展又将如何“落子”?
产业发展之策?
突出抓好主导产业,深挖龙头企业“朋友圈”
看到南京有6个产业突破千亿大关,肇庆市副市长唐小兵说,南京打造千亿产业集群的经验做法,为肇庆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唐小兵说,接下来,肇庆要学习借鉴南京的经验做法,首先做到产业深集聚。南京围绕“4+4+1”主导产业,深耕细分出29个不同行业,达到产业集聚。相应地,肇庆要加快制定“366”工程“总纲领”背后的细分行业,在每个县(市、区)突出抓好一两个主导产业。
其次,肇庆要推动产业强汇聚。持之以恒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深挖其上下游“朋友圈”资源,抓到底干到底。
再次,肇庆要促进产业实凝聚。在扶持政策、产业基金、人才引育等方面做实做透,研究产业内部流动的利益分配机制,凝聚产业发展合力。
“肇庆要打造三个千亿产业集群,如何集约节约、精准高效利用好用地指标考验肇庆智慧。”肇庆市自然资源局局长黄勇说,厦门多规合一走在全国前列,空间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值得学习。接下来,肇庆要通过规划实现东南片区产业联动、空间联通,破解土地指标难题,把西江创新产业走廊做实。
平台建设之策?
以西江创新产业走廊提升科创能力
区域重大平台是实现创新资源集聚的空间和载体。肇庆市工信局局长关键认为,肇庆要以肇庆高新区和新区为产业发展主战场,不断提升承载能力和科创水平,提前谋划新兴战略产业。要精准出台产业扶持政策,精准帮扶企业成长,特别是要加快出台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链条落户肇庆。
产业是平台建设的基础支撑。对此,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志认为,肇庆要大力推动实体经济大发展,把稳龙头企业、发展园中园经济作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招,加大先进装备制造业招商引资力度,培育数字经济、生物制药等新产业新业态。
近年来,高端人才对支撑经济高速发展作用明显,武汉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长沙近几年人口净流入达25万人/年。杨志还建议,肇庆要向武汉、长沙等城市学习,大力推动高端人才大聚集,要实施万名大学生来肇留肇创业就业计划,强化人才支撑。
肇庆市科技局局长陈汉华则表示,接下来,肇庆将尽快出台西江创新产业走廊发展规划,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持之以恒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加快推动“三高二重一体”建设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新经济之策?
做好新经济产业规划,出台产业扶持政策
“厦门、上海、南京都在布局新经济,肇庆也必须迎头赶上。”肇庆市发改局局长袁海平表示,肇庆的当务之急是找准产业切入口,比如小鹏汽车和跨境电商。要提前做好新经济产业规划和布局,有意识进行针对性招商引资,努力打造出广阔的新经济发展空间。
肇庆市委常委、肇庆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哲注意到,虽然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到2018年已达69.9%,但上海始终坚持抓实体经济不放松,始终坚持引育优质实体经济项目,先后引进大众、通用、特斯拉等整车企业就是例证。
参观完长沙的后湖·科创文化产业园和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后,肇庆市文广旅体局局长黎沛荣说,接下来,肇庆要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蓝图,出台文创产业扶持政策,丰富提升文创产品内容,提升附加值,吸引文创产业集聚。要打通文创产品产学研、金融、展览和销售通道,成立文创产品展示交易平台,利用国内各类文创展会招商引资、推介肇庆。
针对各地加快布局发展“夜经济”,肇庆也提出把发展“夜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快制定相关政策,“点亮”夜生活,打造经济增长新亮点。
城市发展之策?
规划先行,一张蓝图干到底
肇庆市城管局局长冼以良结合肇庆创文谈到,肇庆数字城管虽有框架,但仍未实现部门间信息的互通共享。接下来,要通过数字城管系统实现实时监管、智能监管,学习厦门“门前三包”创新举措,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助力肇庆创文。
肇庆市住建局局长单洪辉认为,南京古城更新对肇庆府城保护与复兴大有启发。肇庆要坚持规划先行,一张蓝图干到底;坚持讲好府城故事,深挖府城丰富的文化内涵;坚持快慢结合,对条件成熟的项目先行启动建设;坚持以法护城,制定地方性法规保护府城。
肇庆市自然资源局局长黄勇表示,提升肇庆的城市品质,要坚持规划先行,通过规划定标准、定格局,对城市空间进行优化,明确建设标准,严格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同时加强城市管理,抓好碧道建设,实施好府城保护与复兴,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新都市。
厦门城市更新和特色街区微改造给端州区委书记刘庆良留下深刻印象。他说,端州区打好“文创牌”的空间大、前途广,将把岩前村、石牌村、江滨路旧船厂纳入文创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新型旅游街区、民宿集聚区和文创小镇,大力发展夜间经济。
营商环境之策?
对标速度集成服务
近年来,肇庆在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方面下足功夫。下一步如何做好?对此,肇庆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志说,下来肇庆要大力推动营商环境大提升,实现办事部门集成、办事事项集成、办事流程集成,把行政服务中心打造成为温馨的市民之家。
肇庆市政务数据局局长王诗军表示,将对标对表、问题导向,拿出比学赶超的勇气,坚定方向、精准施策,推出跨越升级的实招,提高群众办事的可预期性,把行政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展示营商环境的窗口。
德庆县委书记陈元说,德庆要拿出勇争一流的精神,进一步梳理完善营商环境政策,做到企业所需、政府所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德庆工业开始呈现出聚集的态势,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封开县委书记黄学武对各城市间营商环境大比拼感慨良多,表示封开县要下功夫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引人才、留人才,对城市规划进行顶层设计和具有前瞻性规划,用“绣花”功夫保护封川古城,大力推进垃圾分类,打造美丽封开新形象。
平台建设之问
肇庆如何以平台建设参与湾区城市竞合?
几年前,急于寻求成果转化的武汉大学教授杨代常来到武汉光谷生物城,在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里,他得到了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协同支持,其全球首创的“稻米造血”生物技术获得立项,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一片“产业公地”的雏形在武汉光谷显现。在这样一个区域,从科技研究能力到产业孵化能力、从生产制造能力到检测服务能力等功能齐备,正是哈佛大学教授加里·皮萨诺等倡导的“产业公地”,以此定义生产能力、研发能力、产业运作能力等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网络”“生态体系”。
正如武汉光谷为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打造公地,全国许多城市都在努力培育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土壤。其中,城市新区、国家级高新区等各种类型的创新集聚区,是各地打造产业公地的主要依托。
强大的制造能力是产业公地的基础,许多创新活动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完成的。南京的集成电路产业、武汉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都是首先引进行业龙头企业的制造环节,再逐渐推动研发创新领域发展。
不断完善的协同创新体系与持续壮大的科技服务业,是产业公地的关键要素。比如在长沙,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已经引进了12家科研院所,联合30多家企业开展了近千场测试业务,抢占汽车无人驾驶的新产业风口;星沙区区块链产业园通过引入全国唯一的区块链安全技术检测中心,该园吸引了28家企业落户,逾100家企业意向进驻。
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供给,是产业公地的重要内涵。2010年,南京被国家工信部授予“中国软件名城”,2013年,当地软件产业突破千亿大关,中国(南京)软件谷成为举足轻重的产业平台。软件谷有关负责人认为,南京有53所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达83万人,加上南京较低的生活成本,助力软件谷构建起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生态系统。
对肇庆制造业来说,产业公地既熟悉又陌生。事实上,肇庆一直都在通过各种方式营造有利于产业增量提质的土壤、生态,已经打造了肇庆高新区等产业平台,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武汉大学粤港澳环境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等一批公共研发机构。它们和众多制造业企业一起,可以视为肇庆的产业公地。
不过放眼国内城市,从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到培育科技服务业,从加大产业人才供给力度到凭借科技平台吸引顶级科学家,它们在建设产业公地中的许多“大手笔”仍然值得肇庆借鉴。尤其是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的趋势下,肇庆要巩固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就要呼唤更多、更强的产业公地,真正用“公地思维”对原有的产业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塑造肇庆制造业的新优势。
肇庆的产业基础正在夯实。作为肇庆的“产业引擎”,肇庆高新区已初步形成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疗食品等产业集群,其中近300家工业企业已投产。同时,一大批商贸物流、现代服务企业也相继入园,丰富园区业态。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肇庆高新区新签订项目投资协议20宗,计划投资总额达2.36亿元。
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肇庆高新区支持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并与科研院所、高校等进行全方位对接。
园区日益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加上“1+N”人才发展系列政策释放的“红利”,吸引国内外院士24人、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22人以柔性人才的方式落户肇庆高新区。据统计,肇庆高新区人才总量已达4万人。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认为,以蛇口工业区的设立为起点,国内产业园区在过去40年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进程,当前普遍进入创新发展阶段。如何更好地承接创新资源,成为这些园区向创新园区转型的关键。对于肇庆的产业平台来说,当务之急是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主动对接广深港澳的创新资源,这样的背景下,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势在必行。
品质城市之问
精细化管理、高品质发展的生态城市如何造就?
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风景秀美的环岛公路、品质精致的城市街区、精心布置的城市绿化,在“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厦门,肇庆市党政代表团看到了一步一景的城市风貌。
精雕细琢之下的南京老门东街区,文保单位、名人故居、老树古井、文创商店、特色民宿镶嵌其中,古城肌理重现,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惊艳了来自国内外的游客们。
在城市发展中,肇庆如何凸显其独特的城市魅力?城市规划方面,肇庆怎样既对标国际标准、又能坚守岭南特色?在城市管理上,肇庆又如何“如绣花般精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新都市?带着这些问题,肇庆市党政代表团向本次走访的五座城市“问计求策”。
在厦门规划展览馆里,肇庆市党政代表团从清康熙年代的厦门地图,一路参观到当下城市发展沙盘,厦门经历一场场建设“接力赛”从而实现城市脱胎换骨的景象跃然眼前。
进入新时代后的厦门,启动城市“多规合一”,统一布局,一张蓝图干到底。通过“多规合一”改革,厦门找出了国土、规划之间12.4万个差异图斑,涉及306平方公里土地,最终整合腾出55平方公里用地指标。
“多规合一”让城市更美丽。比如,厦门海沧区大屏山酒店项目用地,城规和土规都为建设用地,但项目用地与生态控制线存在矛盾,最后改为了山清水秀的大屏山公园。
连续五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厦门,在“智慧城管平台”的打造上,也给正处于创文关键期的肇庆带来启示。
“从2008年试点数字城管城市以来,厦门城市管理在数字化平台上实现"感知、服务、分析、指挥、监察"闭环,形成了管理先行、执法跟进、社会监督、齐抓共管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厦门市相关负责人说。
这也让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如针对“门前三包”这一城市管理难题,厦门给每家店铺门上都贴了一个二维码,市民扫码就可以获取店铺信息和进行投诉。而针对工地扬尘,厦门在工地安装粉尘、噪音等传感器,超标即预警,信息随即发送给工程负责人,15分钟后不及时整改,执法人员上门“贴罚单”。
视线来到“六朝古都”南京,其明城墙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千年名郡肇庆同样拥有保存完整的宋城墙,正提出“府城复兴”的城市发展战略。那南京有哪些经验值得肇庆借鉴?
位于明城墙中华门东侧的老门东街区,是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代表。保护和复兴伊始,老门东遵循“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政府主导、慎用市场”的原则开展工作,恢复街巷肌理、修缮名人故居、复建特色古建筑。
随后,这里才开始了“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文化创意基地、凸显历史文化内涵、实现功能定位转换”开发,引进一系列高品质文创机构,全面提升游览环境和服务水平。老城区也逐步焕发新活力,2013年开放以来,接待游客超过2500万人次。
“保护为先,开发为后”;规划先行,树立“微改造”理念;深挖文化内涵,讲好故事……南京古城复兴为肇庆如何守住“根”和“魂”,审慎推动府城复兴战略提供了不少成功经验。
马不停蹄,考察团来到武汉。武汉是一座被水环抱的城市,享有“江城”“百湖之市”美誉。肇庆依山环湖拥江,“山湖城江七星城”城市格局得天独厚。两座城市在提升城市品质的思路不谋而合:高规格高起点大投入激活山湖城江自然禀赋资源,通过举办大型赛事促进城市建设。
在武汉青山区长江大堤内,一个长达7.5公里、景观亮丽、功能多样的江滩公园令肇庆市党政代表团成员惊叹不已。
走过缓坡式生态堤防,面前是20米宽的临江绿地,绿色植物和芦苇缓缓入江,打破了堤防人水相离的传统,营造出舒适美丽的亲水空间。
全长101.98公里的东湖绿道织成一张环抱大东湖的绿网,串起城湖相融、山水相依、人景相生的生态景观,是国内首条城区内5A景区绿道。
生态是肇庆最大的优势。当前,肇庆正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美生态绿洲。武汉高品质规划激活自然禀赋资源,描绘人与生态和谐共生画卷的经验,值得肇庆借鉴学习。
营商环境之问
如何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在上海浦东新区行政服务中心,“一网通办”窗口前摆放的一张名为“窗口无否决权”的牌子,一面写着“我们的追求——只说Yes不说No!”,另一面详细阐释:对不属于本部门事项的,不设路障设路标;对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不打回票打清单;对法律法规不明确的,不给否决给路径。
一个小小的牌子,是上海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也给前来考察的肇庆市党政代表团带来很大触动。对于先进城市的经验做法,肇庆市党政代表团在本次学习考察中虚心“取经”,认真学习,以谋求更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新高地。
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浦东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建立起“一窗受理、分类审批、一口发证”的综合审批服务模式,以前需要在99个窗口分别办理的16个审批部门、129个审批事项,现在在每个综合窗口都能办理。此外,还有327项涉企事项可以“一网通办”,52.9%能够不见面审批,47.1%只需跑一次。
“在浦东,政府就是要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该行政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浦东新区行政服务中心规定:前台围绕企业转,后台围绕前台转,中心围绕服务转。
“流程顺不顺、效率高不高、服务好不好、手续繁不繁?”行政服务中心以群众满不满意为导向,专门设立“找茬”窗口,请办事群众来找茬,为改进服务提意见。
对于市民,该行政服务中心还承诺:大厅等候时间平均不超过半小时,3分钟出结果;涉企审批事项100%全程网办,100%容缺受理;开办企业1天批准,当天领取。
交通区位不如服务到位,政策优惠不如政务优质,硬环境不如软环境。当前,肇庆提出大力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以服务大提升促进营商环境大改善。如何让服务效能做“加法”,行政审批做“减法”?肇庆已进行不少探索。
为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项目加快落地、加快建设,肇庆在全省率先推出“双容双承诺”制度,在守住环保底线、用地红线的基础上,通过实行项目“宽进严管”,变投资项目“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从而实现投资项目“直接落地”。截至今年7月底,肇庆全市共有71个产业投资项目提出申请,其中59个项目已破土动工,动工率达83.1%。
去年开始,肇庆以“数字政府”改革为抓手,企业开办时间实现7天、3天、1天“三级跳”。“粤省事·肇庆行”小程序上线民生服务事项486项,零跑动事项415项,目前处理业务量接近400万。
上周,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上线的肇商通·肇庆市万企诉求服务平台,也是肇庆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力举措,可为全市22万家市场主体提供诉求反映、政策咨询、难题疏解等全方位、一站式精准服务。
不过,对标上海等全国营商环境高地,肇庆市党政代表团成员深刻认识到,肇庆的营商环境还有很多功课要补。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何让市民和企业办事花更少的时间、跑更少的路、交更少的材料、找更少的部门,贸易投资更便利、行政效率更高、服务管理更规范、法治体系更完善?这都是“五城”学习考察归来后,肇庆需要优化解决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肇庆正谋划出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一流营商环境若干措施,改革目标要求就高不就低,进一步推动营商环境提挡加速。特别是在企业开办、“一网通办”、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方面寻求新突破,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无数例子证明,哪里营商环境好,哪里的发展就会动力活力十足,企业、项目、人才就愿意在哪里寻求发展。”林江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当中,肇庆需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改革力度,推动更有含金量的政策,并不折不扣地做好执行,以此持续吸引优质资本和其他城市的产业外溢流向肇庆,建立肇庆参与湾区竞合的新优势。
新闻推荐
肇庆市4家三级医院对口帮扶4所中心卫生院加快推进4所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
西江日报讯(记者张苑卉通讯员叶剑如)为协调解决4家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尽快建成开业,实现“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