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甲九姓”说黄冈□ 郭剑泉

西江日报 2019-08-29 01:08

清代实行“牌甲制”,六至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在清代,端州黄冈村行政区域的户口编制、姓氏状况可概括为“十甲九姓”。村里长期居住着九个姓氏的家族,每姓都建有祠堂。

黄冈村建于清代的泰宁坊黄氏宗祠,后堂圆木金柱上贴有一副对联:“十甲九姓梓亲维箕维裘世忠一篇濡谋略,五湖四海戚友肯堂肯构汝南千倾作汪陂。”内含当年黄冈村行政区域的户口编制、姓氏状况和故里乡亲继承祖先事业合力建造宗祠的浓浓乡情。这里的黄氏源于湖北武汉。黄氏祖先黄香,汉朝时在湖北武汉建“江夏郡望”,其孝行故事流传于世。《三字经》里的“香九龄,能温席。”说的就是东汉黄香孝敬父亲的故事,“黄香扇枕”还被列入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之一。

黄冈村泰宁坊还有梁氏宗祠、马氏宗祠,它们和黄氏宗祠都建于清代,被列入肇庆市端州区不可移动文物,现仍作宗祠使用。马氏先祖于宋代自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今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县)入粤,始居新会县,至12世祖马瑛落户肇庆黄冈村泰宁坊。清朝末期,马瑛的曾孙马志豪采石制砚,曾到广州、香港等地销售端砚和磨刀石。后来返乡召集族人,募款筹建马氏宗祠。清光绪年间,曾建有董氏宗祠,但于20世纪50年代损坏,后由从香港回乡的董衍璇出资在原址重建。

惠福坊十七巷11号的梁氏宗祠,在现今的东禺村和白石村之间,是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里面存有刻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的碑刻《梁氏家规碑记》《梁氏族规碑记》和书于清代的“积善堂”匾额。

据《梁氏家规碑记》记述,先祖梁祐(字纯仁),赐进士出身,曾任元朝的判官,离职后选择这里定居,原配夫人黄氏生有7个儿子,子孙在此繁衍。梁氏世居东隅,至清朝末年,已发展到200多人,成为当地大家族,称“东隅梁”。《张之洞为开采砚石以备贡品事碑》,上有“兹据匠人梁念忠,赴辕呈请开采,当经饬局核议,所拟章程均尚妥协……”的碑文。赴辕,指赴衙署。请求开采老坑砚石的匠人梁念忠,就是这里的梁氏族人。后来,梁氏族人逐渐扩展到邻近的惠福坊、应日坊。20世纪50年代,以梁氏宗祠为界,把祠堂以东的梁氏划入白石村。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64军邓龙光部队的野战补充团团部驻扎在梁氏宗祠。如今后堂墙体上仍保存有多幅抗战时期的标语:“精神重于物质,训练重于作战。”“只见一义,不见生死。”等等,彰显了肇庆军民的抗战决心。20世纪50年代初土改时分田分地分房,祠堂分给缺房的贫农居住。后来被用于开办端砚石场。梁氏宗祠堂号“积善堂”。书写有“积善堂”三个大字的匾额文革时期曾被村民收藏在宗祠内,摆酒宴炊事做菜时拿来当作案板使用。宗祠内还有一个刻着“宝善堂,民国六年制”的石香炉也一度被搬到村口的郊区端砚厂盛装沙子,意外地保存了下来。

黄冈村的祠堂都是硬山顶,青砖墙。如今保留完好的祠堂还有始建于明代的东禺村陈氏宗祠、建于明末清初的白石村李氏宗祠,也是肇庆市端州区不可移动文物。据传清代发现麻子坑的陈麻子就是这里的陈姓先祖。李氏为唐太宗李世民后裔,13世孙李梁(字应君),官拜唐朝文渊阁学士,兵部侍郎,唐天祐二年(905年)封为太尉,后定居广西昭州(后称桂林府平乐县),其23世孙李衢享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任阳春知县,后来调到肇庆府,离任后到黄冈村文星坊落户。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李元尧,是其18代孙,为黄冈村学校首位校长。李氏宗祠位于白石村文星坊六巷内,曾作生产队队部,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恢复作宗祠使用。

堂号为“同乐堂”的宾日坊杨氏宗祠,以前新入行的砚石工集中这里举行拜师仪式,后改建为生产队办公楼,因年代久远变成危楼,杨姓村民经过集资重建。阜通坊有陈、黄、何三大姓,立有“阜三社”。阜通村陈氏与东禺村陈氏原是同一个家族,阜通村陈家为大陈,于明代始建,后来重建的阜通村陈氏宗祠,堂号“永庆堂”。何氏族人也曾建有祠堂,现已无存,据称当年刻有一副门联颇有气势:“地在图腾,灵气长留胜境里;天开画阁,诗书嫁入楼台中。”

新闻推荐

民政社工及志愿者探访困难长者

西江日报讯(记者夏紫怡通讯员何燕清)“天气这么热,我们给你送一些清凉物品来了。”8月27日上午,市民政局联同星耀社会工作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