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望岗村的美丽嬗变记以四大机制构建乡村长效管理系统,为农村人居环境开“长效良方”
从西南街道木棉村委会大望岗村牌坊进村,一条长约200米的村前大道整洁而开阔,村前一方池塘,村中房屋排列整齐,村尾背靠小山岗。赵氏大宗祠前的大榕树下,村民在拉家常。大望岗村的村民都知道,村里有四大机制。正是这四大机制,让大望岗村20多年来都保持着美丽宜居的环境。这些做法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先进的、走在前面的。
村集体收入提留、日常管护机制、农村住宅建设管理以及文明公约,是大望岗村的四大机制,构成了一个长效管理系统。这与当前三水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强调的长效管理机制不谋而合。接下来,三水将积极宣传大望岗等村的有益做法,在全区自然村推广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文/佛山日报记者梁欣莹通讯员詹岗琳
图/佛山日报记者洪海
提留村集体收入10%用于公共支出
在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大望岗村内,一座两层高的崭新大楼格外引人注目。这座大楼名为“大望岗村文化活动中心”,内设党群服务站、农家书屋、村史馆等功能场室。
该文化活动中心所在的位置,原本是一个用旧牛棚改造而成的文化室,破烂残旧。如今焕然一新,主要得益于村中有稳定的公共支出的资金来源。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望岗村第一次拿到政府征地补偿款后,村民就提出提留一部分作为村公共支出资金:宁可少拿一点钱,也要把家乡建设好。
此后,从村集体收入提留资金用于公共支出,成为了大望岗村的传统。近年来,“每年提留村集体收入的10%,用于基础设施维护、环境卫生清洁以及建设发展需要”成为了一条成文机制。
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才能更好地开展长期的建设、管理和维护。这是农村不断发展的内生机制形成的基础。
据了解,大望岗村的村集体收入在三水自然村中处于中等水平。常住人口300多人,近几年村集体收入每年约100万元,75%的收入来自土地出租。从100万元中提留10%,比例不小。“本来收入就不高,还要提留一部分,多少会有不同的声音。”大望岗村村民小组长赵富尧说,为了让大家尽快达成共识,村干部挨家挨户地到少数村民家中做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争取到了更多的赞成票。如今在大望岗村,提留机制已成为村民集体意识的一部分。
资金来之不易,更要花在刀刃上。村干部们对此都深感多了一份责任。赵定珍和赵志满曾以小组长和副小组长的身份搭档6年。在此期间,他们常常骑着摩托车到三水其他镇街、南海、四会等地的农村,看看“别人家的村”是怎么做的,取长补短。村中的花岗岩护栏、生态停车位、铺有地坪漆的篮球场、休闲公园、画廊等,都是村干部们历代传承、辛勤奔忙的成果。
日常管理促村民养成文明习惯
保洁、绿化维护不到位,户外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日久失修,祠堂、文化室等公共场所功能缺失,是很多农村里的常见现象。建造时风风火火、轰动一时,却在后续日常管护上栽了跟头,这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这二十多年来,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赵志满表示,利用提留资金,抓住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机遇,以前“脏乱差”的村容村貌好不容易获得了这么大的提升,必须形成常态化机制,才能维护好成果。
三分建,七分管。从10年前开始,大望岗村就建立了村庄保洁和绿化管护常态化机制,定期或不定期聘请第三方公司或团队打扫公共卫生、管护村庄绿化。
随着村中公共硬件设施和功能场所越来越齐备,大望岗村扩展了日常管护的范围,形成了涵盖日常保洁、公共绿化、公共设施以及公共场所的常态化维护管理机制。
日常维护的常态化机制,已逐渐内化为村民的行为习惯。现在,大望岗村村民洁净家乡的意识越来越浓厚,家家户户将垃圾打包放在门前的垃圾桶,待保洁员统一清理运输。赵志满坦言,如果没有村民的配合和支持,即使有钱也办不成事。常态化机制能长期运转,当中有村干部的功劳,但更离不开村民统一意见的达成。
曾经“脏乱差”的大望岗村,如今华丽转身。近年来,越来越多村民回到村中居住,周边厂区的工人也常常过来散步,村里的人气更旺了。
建房源头监管“承诺”不乱建
房屋统一朝向、最高不超过三层半,阳台飘出宽度在1.2米以内;没有别墅庭院,也没有现代高层宿舍楼。大望岗村的民居,就像是用积木精心堆砌而成。
20世纪70年代起,大望岗村开始实施农村住宅建设管理机制。当时,村民代表们集中开会研究、制定规划,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实施。该机制规定,全体村民在新建住宅前必须签订涉及建设面积、高度、朝向等内容的承诺书,确保农村住宅整齐归一。
在承诺书中,大到房屋之间巷道宽度,小到阳台飘出宽度,都有严格的规定。在承诺书基础上,村干部还会向村民说明,如不按照承诺书履行,村民小组长有权不予签名确认其住宅符合规定,将无法办理不动产权证。与此同时,农村这样的“熟人圈子”,也让住宅的建设管理多了一份道德约束。
在整齐的民居“聚落”的背后,还另有一片有故事的“天地”。为确保住宅建设管理机制得到更有效落实,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以每人6平方米的面积进行分配,利用村中闲散用地,专门划出一个供村民集中堆放柴草杂物、圈养家禽的区域,并沿用至今。在大望岗村,房前屋后几乎看不到堆放物。
“集中起来肯定没有在自家门前方便,但是村里的环境确实更加干净卫生。”村民赵伟尧说,如果没有早期规划的约束,现在的管理难度会大大增加。
充分发挥“规划先行、管理在前”的作用,依靠机制的长效运作,整齐有序的村庄结构自然水到渠成。
在高度城镇化的地区,不少自然村落发展成为城中村,乡村形态逐渐式微。而在大望岗村,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就规定村中房屋不能对外出租。这就无形中将新建住宅“约定“为自用性质,提高了村民遵守管理机制的自觉性。地处珠三角腹地、位于西南城郊,大望岗村却能保持着完好有序的乡村形态。
每次“违约”罚款1000元
在今年全区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西南街道制定了在辖区内所有自然村推行的“文明公约”模板。基于良好的集体意识和立制传统,“大望岗村文明公约”于7月13日在村民大会上表决通过。
与此前建立的三大机制相比,“文明公约”的内容和手段都更为丰富和具体。从内容看,“文明公约”着眼于从社会风尚、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美丽家园等方面,提升村民的文明素养和乡村的文明风尚。将对村民有序建设等文明行为要求写进村民自治章程中去,通过民主表决和公开,形成全体村民共同遵守的约定,是农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手段看,在“大望岗村文明公约”中,对于未经批准的乱占乱建行为,未按规定而乱堆乱放占用村道、巷道等公共位置的情况,以及在村中放养或批量圈养禽畜的,每单/次处以1000元的罚款。这个数目,是大望岗村2000元/年的人均分红的一半。
在罚款额度由村自主商定的情况下,大望岗村的村民选择了通过从严处罚,达到预警、警醒的目的。20多年来的“机制化“传统,让村民对家乡管理发展有了心照不宣的默契。
自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来,三水一直强调建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推动整治效果持续长效。大望岗村的村集体收入提留、日常管护机制、农村住宅建设管理以及文明公约等四大机制,称得上是在全区率先建立起乡村长效管理机制的一个样本。
接下来,三水将在全区所有自然村推广大望岗村的经验和模式,实现自然村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相关部门透露,三水正研究制订政策,区级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作为长效管理机制奖补资金,并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纳入人居环境整治验收考核的重点内容,没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基本不能通过考核。
新闻推荐
办案民警两度前往嫌疑人家中探望,帮助其妻子度过难关。通讯员供图“我很感谢民警让我看到孩子照片,能在看守所内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