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守护一方水土 为全球生态研究贡献中国智慧

西江日报 2019-08-27 18:36

西江日报记者 陈洁 实习生 吴鹏

暑假进入尾声,全国各地高校的植物学研究团队也陆续结束在鼎湖山的考察学习,山上丰厚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是珍贵的研究土壤,通过对其生长状态及微量元素的观察分析,可以掌握不同的微观变化,为研究全国自然生态环境提供宝贵的基础支撑。

新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这一切都赖于鼎湖山一代又一代传承的保护传统。鼎湖山是新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上世纪50年代,以时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华南植物研究所第一任所长陈焕镛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意识到,为了共和国的发展,为了人类的未来,必须重视自然保护。他们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交了第92号提案:在全国各省(区)划定天然森林禁伐区,保存自然植被以供科学研究的需要。该提案获得通过后,标志着我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开创。

鼎湖山作为广东四大名山之首,其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和独特的魅力,早在上世纪20年代便吸引了大量植物学家的眼光和脚步。陈焕镛非常爱护鼎湖山,认定它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首选。▲紧接01版

在他的倡导下,1956年,中国科学院会同广东省委、省林业厅在原属国营高要林场的鼎湖山林场内划定1.7万亩,建立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在鼎湖山森林中,有1800多种高等野生植物,譬如代表“活化石”之称的桫椤,400多年的古树仍然挺拔,植物研究人员来到鼎湖山,就像进入一个珍稀的宝矿。但是,当时首批研究员发现,除庆云寺周围2400亩的天然林外,其余均是马尾松林或灌木草丛,生态效益差,极易因灾害而毁灭。科研人员和鼎湖山的干部职工一方面开展保护,一方面动手采种育苗,进行林分改造试验,探索将马尾松林或灌木草丛变成针阔叶混交林,后者能为森林积蓄丰裕的养分,而且能为动植物提供庇护,对于提高动植物多样性有积极而正面的影响。

上世纪70年代进入国际“朋友圈”

科学的手段使鼎湖山的森林生态一点一滴发生变化,山上的林木年轮一圈圈增加,时间迈入到上世纪70年代。1973年,周恩来总理召开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唤起各级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同年,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会议。1979年,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凭借自身显著区域特色和重要科研价值,成为我国最早加入“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保护区,多项国内重大研究项目和国际合作研究依托鼎湖山而展开。

1982年,年轻人黄忠良分配来到鼎湖山,他跟着上一辈的护林人跑遍了鼎湖山每一个角落,收集植物标本,开展研究。防火是保护鼎湖山的首要工作,由于马尾松林容易引火,黄忠良决定采取生物防护林带的方法来防火,在鼎湖山改种一些抗火烧的树种,通过间种或改种涵养水源能力强的阔叶树种混交林,来控制鼎湖山森林火灾的发生。

黄忠良和同事们先后对60余个树种进行了种苗繁育和造林试验,筛选出了适合本地区的先锋树种荷木、锥栗和藜蒴等,还引种驯化了300多种资源植物。经过改造,保护区内主要保护对象——地带性植被面积由最初的2000亩增加到3000多亩。从那以后,鼎湖山再也没有发生过火灾。

珍稀动植物担当“广东样本”

如今,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着约占广东植物种数三分之一的高等植物,其中,桫椤、紫荆木、土沉香等国家保护植物达22种,鼎湖冬青、鼎湖钓樟等华南特有种和模式产地种多达30种。药用植物更是多达900种以上。

丰富的植被形成了食物链,给动物提供了优良的生存空间,在鼎湖山上,有兽类38种,爬行类20种,鸟类178种,昆虫已鉴定的有1100多种,其中蝶类就有85种。就地保护的国家保护动物近20种。

2018年夏天的广东省运会,省运会吉祥物“庆庆”白鹇鸟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白鹇鸟是广东省省鸟,其毛色洁白,优雅的姿态隐没于林中,获得“林中仙子”的美誉,鼎湖山的环境吸引了白鹇鸟在此聚居。上世纪80年代,鼎湖山保护区科研工作者在省内率先开展白鹇鸟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一手研究资料。而山上始终如一的自然环境保护着这些“林中仙子”,使鼎湖山成为全省白鹇鸟最多的地区,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观鸟者慕名而来。

为全球贡献中国生态智慧

生态是一体的,也是循环的,植物蕴含着的微量元素反映着地球环境的变迁。在鼎湖山的科研工作中,其中一项重点工作是碳汇研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上升,由此带来的温室效应等后果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了解全球碳源、碳汇的分布、动态及机制,就成为各国科学家研究的重点,也是重要的政治和经济问题。2005年2月16日旨在遏制大气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各国生态学家更加致力于碳汇、碳源的研究。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方面探索绿色发展道路,削减碳排放,另一方面,大力支持碳汇研究,贡献中国智慧。

在鼎湖山上,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埋首森林,从一片树叶开始,严格分析,积累数据,找出细微的变化。2006年,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研究员周国逸结合前人、同事和自己对鼎湖山森林的研究,发现这片森林0-20厘米土壤层的有机碳贮量以平均每年每公顷0.61吨的速度增加,他提出“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续积累有机碳”的观点,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引起了国内外生态学家及媒体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有力冲击了“成熟森林是‘零碳汇’”的传统观念,是生态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为研究碳循环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路径,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保护成熟森林对于维持全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古老的鼎湖山森林不仅庇佑着一方水土和人民,还为全球生态研究交出了一张漂亮的答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经过了数十年的演替和发展,鼎湖山上的阔叶林已扩大至3000多亩,生态环境更有优良,涵养水土的作用更为突出。老鼎上的2万余棵老树是中科院生物多样性18个监测样地之一,其生长状态作为重要参考数据,反映着全国的生态状态。

如今,守护鼎湖山37年的黄忠良已从领导岗位退休,他的学生成长起来接过他的担子,而山上又迎来了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和400多岁的森林一起,探索着自然界古老的秘密。谈及如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年轻研究员范宗骥的答案最朴素又最亲切:“把这片土守好了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可能不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但这是基础,保护好了才有人类的发展。”

新闻推荐

鼎湖纪委监委积极开展定期接访和下访工作畅通信访渠道 群众上访变干部下访

西江日报讯(记者孙林颖通讯员曾樱敏)2018年以来,鼎湖区纪委监委建立了《鼎湖区纪委监委领导班子成员定期接访和下访制度》,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