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人大办驻肇庆广宁洲仔社区联合扶贫工作队扶贫工程化解人地矛盾 用扶贫唤醒村民责任和爱

中山商报 2019-08-27 17:55

留守老教师陈世钊义务创作墙画。富源村口,河坝上建起的小瀑布成为村庄一景。中山市人大办驻肇庆广宁洲仔社区联合扶贫工作队进驻后的三年里,新农村建设、蚂蟥养殖等项目引进都需要用地,人地矛盾成为绕不过的一道坎,记者蹲点调查发现,化解人地矛盾的过程,变成一场人性的洗礼,反而唤醒了村民的责任和爱。

都塘自然村村口小广场,临路绿化带在村屋前围合成数百平方米的空间,墙身粉刷成白色,广场装上健身器材、广场灯,白墙绘上了《锦绣河山》和《花开富贵》,一群孩子在这里嬉戏,好一幅“洲仔村居图”。

墙上的画出自留守老教师陈世钊之手,他的家就在小广场正中间位置。现年71岁的他,曾在社区小学任教18年,教过绘画,喜欢唱歌。后来调到当地教办工作。2018年村口建成小广场,他萌生了为广场边屋墙义务作画的意愿,并付诸行动。

记者被陈世钊义务创作的精神感动,也被墙画里的美好憧憬折服。然而,跟洲仔镇领导谈起小广场建设,说起当初规划改造小广场的艰难,难忘周边部分村民的反对声,个别村民为此走上上访之路,反对激烈的就有陈世钊家人。

小广场所在地原来杂草丛生,茅屋、猪圈、柴房等分割了村口的空间,看上去破败不堪。

在这里改建小广场,首先面临腾地问题,需要拆除长期弃置的闲屋,但多数人不肯拆,项目一度停顿。

陈世钊家的三个猪圈需要拆除,在外打工的儿女得到信息后赶回家,找到镇主要领导,要求得到补偿,就此成了项目“钉子户”。

面对村民的不理解,扶贫工作队与镇社干部及挂村责任团队一道,改变工作方法,请回外出创业的杰出乡贤陈明基牵头,发动村民捐资让地建设小广场,形势就此逆转,从村民索要补偿变成争着为小广场建设出力,短时间内筹款10.5万元,村民踊跃投工投劳。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陈世钊家自愿让出了猪圈地,还上演了自愿作墙画的感人一幕。

在小广场见到记者,陪护外孙女的陈世钊主动走近前,说出自己的新愿望,希望为村里更多的屋墙作画。

与都塘村小广场相似的一幕发生在另外几个小广场建设中。

富源村口,2017年使用省定贫困村新农村建设资金近80万元,改造了这段母亲河,河坝上建起小瀑布,临河的村口空地被改造成小广场,成为村庄一景。

现年71岁的老共产党员范茂贤老人义务担起了维护村口河段和小广场的责任,每天捡拾垃圾,给树木浇水,修整花草,自己处理不了的事情报给社区。

在社区见到范茂贤老人时,他穿着老兵50年聚会纪念装,是今年战友聚会时赠送的。眼前的老人,精神矍铄,面容慈祥,一直眯眯笑着。他说,自己跟儿子儿媳和孙子一起生活在村里,看到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自己闲着也是闲着,就希望给村里做点什么,也活动一下筋骨。

今年,扶贫队牵线,洲仔社区与蛭肽康(广东)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洲仔社区350省道富源村路口建设蚂蟥养殖扶贫基地,采取“公司+社区+贫困户+合作社模式”。项目首先要解决的是用地用水问题,因为蚂蟥养殖对水质要求非常高,基地需要使用优质水。工作队最初的方案是挖井,使用井水养殖,但连挖2口井都不成功。后考虑使用镇里最新建成的“村村通自来水”,结果三天两头没有水来。最终得知佛贯村梁介桃老人有一条水管从半山腰引来山泉水,通到了养殖场附近。经实地爬山考察,再与梁老商量,最终获得该山泉水的使用权,解决了养殖最为关键的用水问题。

蚂蟥养殖项目技术成熟后,决定扩大项目规模,拓展水蛭孵化,并把这里发展成占地8亩的休闲农业体验基地,租用了附近田地,却没有出现农户漫天要价的情形。

跟扶贫队员交流项目用地问题,他们感慨,村民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是真心为社区和群众发展的项目,群众都是拥护的。以项目建设唤起群众支持,提升村民的精神境界,凝聚了乡村发展的合力,这是扶贫的又一收获。

策划:方英恩 采写:本报记者 陈慧 程明盛 摄影:本报记者 文波

新闻推荐

广宁深入开展“惩腐打伞”行动

西江日报讯(记者谢江涛特约记者凌杰通讯员冯铁成)近日,记者从广宁县了解到,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该县纪委监委立足监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