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大湾区创新资源 贡献肇庆创新力量
西江日报记者 刘亮
戴上特定耳机,即使捂住耳朵,也能通过听觉神经接收到声音。这是億尔声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蔡云4月1日向记者展示的高科技产品。曾在外企磨炼多年的蔡云,选择在肇庆将他的研发成果产业化。
去年底,億尔声学就7.1声道圈铁游戏耳机在京东发起目标金额20万元的众筹,不到30天时间,就收到超800万元。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的出台,越来越多创新资源向大湾区集聚。许多像蔡云这样拥有专长的创新型人才,则把目光瞄向肇庆——这座面积占大湾区近三分之一的创业热土,并收获成功。
《纲要》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把大湾区建设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肇庆市委、市政府近年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纲要》精神不谋而合。早在2017年,肇庆市就提出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强调要在5年内,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000家,确保建成10所本科高等院校、30家新型研发机构、3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
为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肇庆市着力在加速、落地等环节上下功夫,积极构建“广深港澳孵化——肇庆加速、肇庆落地”的创新产业链。今年内出台的西江创新产业走廊规划,将为肇庆承接大湾区创新资源,实现无缝对接。
西江创新产业走廊将按照“一廊联动、二核驱动、多节点支撑”规划,沿西江流域,以肇庆东进大道为轴线,以国家级高新区和肇庆新区为核心,整合端州、鼎湖、高要、四会等地的产业园区和创新载体。
时不我与,时不我待。西江创新产业走廊的核心之一——肇庆高新区早已提前布局。2017年,该区出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N”系列政策,设立1亿元创新驱动发展资金,推进创新创业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位于肇庆高新区的华师大光电产业研究院是大湾区创新资源集聚肇庆的有力例证。院长周国富教授是国际光电领域领军人物,1999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首批海外评审专家,2004年升任飞利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持有100多项国际专利。他的到来,不仅带来了科研团队,还带动了肇庆市光电产业的发展。
如今,研究院二期正在紧张建设。在已经投入使用的一期厂房内,园区引进及孵化的11家企业已经进驻,包括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三板上市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部众创空间等一系列优质企业,预计已孵化及引进项目今年产值将超8000万元。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立足创新,对标先进,已经肇庆企业的自觉选择。肇庆“智”造,也为大湾区、全国,乃至世界,贡献着来自肇庆的创新力量。
2017年4月20日7时41分,中国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发射场内,210台来自四会互感器厂有限公司的“低局部放电量型互感器”,正对整个发射场的电流、电压、电量进行检测,保护整个系统的信号传输。
“低局部放电量型互感器”是四会互感器厂自主研发的众多拳头产品之一。近十年间,从“神舟五号”到“天舟一号”、从甘肃酒泉到海南文昌,该公司所生产的互感器,已有600多台应用于酒泉和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在宏华电子的生产车间,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电子元件外观检测分选机1分钟可完成4000件小如蚂蚁的元件的检测工作,检测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进口产品的垄断。
“我们处于一个时刻在变的行业,大华农始终将创新作为立企之本。”大华农董事长陈瑞爱说,大华农已组建起一支由院士、教授、博士、硕士组成的近百人科研团队,有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企业)、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自主创新科研平台,年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8%以上。
正是基于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对核心技术的执着,大华农实现年均25%销售收入增长,并成为农业部指定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蓝耳病疫苗定点生产企业,世界首个草鱼出血病活疫苗生产企业。
为优化创新创业软环境,3月18日开始,肇庆全面铺开试运行“1天开办企业”服务,率先在全省实现全区域全业务全覆盖。试运行以来,90多家新开设企业实现了1个工作日业务办理。
新闻推荐
西江日报讯(记者杨丽娟)近日,记者从市创文工作会议上了解到,肇庆市的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还未形成全市一盘棋格局,如何建立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