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奇石河活起来 郑镇平回乡创业记
西江日报记者 周永龙
特约记者 黎洪锋 实习生 李宣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近年来,四会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多举措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中,涌现出一大批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智慧和勤劳,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一位名叫郑镇平的80后,他把四会市一个偏僻的小景区奇石河打造成为省内颇具名气的生态度假区。近日,记者与郑镇平有一场相约问答,聊起他如何辞去公职,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回乡发展乡村旅游的故事。
2016年,郑镇平辞去公职,回到四会市威整镇奇石河景区承担起运营管理的工作。每天,他一来到景区最先做的事情就是到每一个景点向同事了解情况,检查游客的安全保障工作是否到位。三年如一日驻扎景区,谈到景区的一花一木、每一块石头、每一支溪流、每一处景观,郑镇平如数家珍。
郑镇平告诉记者:“时刻把安全排在第一,游客上来要马上开广播提醒,上船的时候又要重复提醒一次,还有放船的间隔要确保有15-20秒左右,总之安全永远都要放在第一位。”
如何吸引游客,并且通过旅游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帮助解决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带旺乡村旅游配套产业的发展?这可以说是郑镇平创业的初心,他一直认真地思考,并且力图通过增设体验式的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将理想变为现实。
2018年初,奇石河景区立项投资建设玻璃桥及玻璃滑道景观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2018年6月30日投入运营时,便引起了省内游客的高度关注,景区客流量持续增长。
郑镇平告诉记者:“玻璃桥是(去年)6月底的时候正式开业对外开放,整个2018年度,有25万的游客来到我们景区。今年春节前,我们还投入了一个空中漂流的项目,通过一些游客喜闻乐见的项目吸引他们来威整,通过这个景区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
据悉,该景区游玩项目多了,游客纷至沓来。郑镇平聘请了更多的村民前来景区工作,并根据每个村民的年龄和身体条件,合理地安排工作岗位,帮助解决村民在家门口就业300多人次,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工人吴奴金说:“想着在这里找一份工作,离家近,能照顾家里的生活,下班回家,一些农作物也能兼顾得到,挺好的。”
近几年,随着奇石河景区客流的不断增多,昔日封闭落后的山区逐渐热闹了起来,带旺了整个威整,村民也放开思想、抓住机遇,在景区沿线开起了农家乐餐厅、乡村风味小店,办起了民宿,乡村特产、田园瓜果、绿色无公害食品更是得到了广大游客的追捧,村民钱包逐渐鼓了起来。威整镇乡村产业振兴的蓝图逐渐变为了实景图。
郑镇平告诉记者:“玻璃桥项目开放后,游客不断增加,从墟镇到我们景区沿线大大小小的一些农家乐、再远一些的果场、饭店、特产店,群众的农作物放在路边摆卖经常可以看见,效果是很明显的。”
如今,在郑镇平的经营管理下,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景区,摇身便成了省内颇具名气的生态度假区,深得粤港澳游客的赞誉。郑镇平说,目前他们正在谋划如何把景区提质升级,深挖威整镇深厚文化底蕴,吸引更多的游客,继续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该景区在筹建初期定位为休闲养生综合性的度假景区,现在计划结合本地乡村特色,挖掘威整革命老区的历史文化和农村文化,慢慢地往文化层面去提升,从原来的观光旅游发展为文化旅游、体验式旅游。
乡村呼唤人才,振兴亟须人才。从勤政为民的干部,到创业带动乡亲致富,郑镇平辞去公职,不是人才的浪费,而是才尽其用。在乡村振兴的利好环境下,郑镇平与他的乡村旅游产业必定更有可为。
新闻推荐
世界冠军王华、胡李宁现场与同学们进行一招一式地切磋,指导同学们训练。西江日报记者梁小明摄奥运会柔道冠军杨秀丽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