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州疍家人文风情之一源远流长话沧桑□ 贾穗南

西江日报 2019-03-19 01:16

疍家小艇 区宇 绘

翻开疍民的历史,就是一部饱含辛酸的苦难史;亦是一部奋起抗争的英雄史,一部不屈不挠的奋斗史。在与自然与社会的抗争中,疍民们用自己的经历书写出气韵沉雄、悲壮凝重的长篇史诗,留下了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后人敬仰的同时也让人为之唏嘘不已。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疍民,水上居民。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小船为家。

疍民,亦作疍家、疍户、疍族、蜑家、蜑人、艇家,又称龙户、水上人家等。他们浮生于水面,萍踪无定,过着像吉普赛人一样浪迹天涯的水上生活,所以又被人们称之为“水上吉普赛人”。人类学家考察分析:疍民属于汉族,但不属于汉栏中的广府民系,而是一支特有的、濒临消失的民系。疍民的母语为汉语粤方言的蜑家话,语音与粤语广州话较为近似。

关于疍民的来历,并无确切的史籍可考。在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撰《说文解字》中,于“蜑”字条下注“南方夷也”。

疍民鲜有内部流传的书面记录,他们的先祖来自何处,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就连他们自己内部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仿佛那是自然而然的事,祖祖辈辈都这样过来了。无法获知他们的真相,或许是因为藏了隐痛,或许是为了保守秘密,或许是为了保存自身,或许是世居江河湖海,或许是与读书较少有关吧。《广东通志》载:“疍民,是当年越人抵抗秦始皇统治的遗民。”清代学者范端昂撰《粤中见闻》载:“秦时屠睢将五军临粤,肆行残暴。粤人不服,多逃入丛中,与鱼鳖同处。蜑,即丛薄中之遗民也。世世以舟为居。无薄着,不事耕织,惟捕鱼及装载为业,齐民目为蜑家。”有人说,他们是百越族的后代。

世代生活、栖息在水上的人家,为何称为“疍民”呢?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周去非撰《岭外代答·外国门下·蜑蛮》曰:“以舟为室,视水为陆,浮生江海者,蜑也。”一说他们居以为家的舟楫外形酷似蛋壳,漂浮于水面;一说他们长年累月生活在水上,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上的鸡蛋。他们自己则认为,他们常年与风浪搏斗,生命难以得到保障,如同蛋壳一般脆弱。可能是因为“蛋民”这种称呼不雅,后来改为“疍民”。

至今,西江流域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故事:

话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原兵部尚书李永茂等一大批文臣武将云集于肇庆,拥立明神宗朱翊钧嫡孙、桂王常瀛之子、永明王朱由榔(后袭“桂王”)在肇庆正式即位,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朱由榔称帝后,丁魁楚为首席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瞿式耜为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左侍郎管尚书事,招兵买马,继续组织并指挥抗清斗争。

有一天,永历帝在永明宫大宴文武百官,庆贺自己生日。待到永历帝喝得高兴、喝得尽兴时,一位大臣进言:“皇上,鼎湖山白云寺历来是高僧住持,香火极旺,拜佛求签十分灵验,名噪远近,为何不去许个愿,求个签。”

第二天早上,永历帝沐浴香汤,吃了素斋,便和随从化装成百姓模样,乘坐舟船前往鼎湖山朝拜白云寺。

永历帝来到舟船上,渔民热情招呼,捧上热气腾腾的清茶和花生、核桃、瓜子等。一路上,渔民和永历帝东一句西一句,天南地北闲聊起来,一番打趣,一番说笑。渔民还说些市井俚语笑话,永历帝饶有趣味地听着,逗得他常常捂着肚腹开怀大笑。不知不觉,舟船已经到了鼎湖罗隐口。

永历帝舍舟上岸,步行前往鼎湖山白云寺。

白云寺到处都是人头涌涌,熙熙攘攘,香火鼎盛,梵音缭绕,热闹非凡。殿堂里面,香烟袅袅,烛光点点,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神色肃穆,虔诚磕拜。

永历帝点上三炷香,跪于佛祖释迦牟尼塑像面前,闭上眼睛,双手合十作礼,默默静静地祈祷,恭恭敬敬地磕拜。随后,他在供案上拿起一只签筒,上下左右有节奏地摇晃,发出“笃笃笃笃”的声响,倏地,一支签条跳了出来,掉在他的面前。他拾起签条一看,啊!是一支“上上签”。只见签上书写着:“此日风云采际会,万人头上逞英雄。”真是字字说到心里。永历帝再也抑止不住内心的喜悦,仰天哈哈大笑起来。

归程途中,永历帝再次受到端州渔民的热情款待。八仙桌上,摆满了豆腐鱼茸羹、清蒸三鯬鱼(鲥鱼的别称)、酱爆黄沙砚、串烧西江白鳝、白灼西江河虾、醇香的鱼蛋酒……一阵阵香气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对于吃惯了山珍海味的永历帝来说,何曾见过这等“色、香、味”俱全的河鲜宴。永历帝早已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立即动筷,吃得爱不释手,吃得翘指大呼过瘾,不亦乐乎。永历帝吃喝完毕,打着饱嗝,咽着酒嗝,他为端州渔民的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感动,于是亮明了身份,说:“朕是孤家,你们就是疍家吧。”

新闻推荐

端州发现铁线蛇它是世界最小的蛇

铁线蛇。西江日报记者吴威豪摄西江日报讯(记者吴威豪)3月13日,端州区惠福居小区居民李国权报料称,他在给花盘松土的时候发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