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持一砚归的包拯
包拯,一个铁面无私、明辨忠奸的青天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民族记忆长存人们心间。
你可知道,包公还是一位治家能手?他留下的37字家训字字铿锵、振聋发聩。他的孝肃家风穿越千年,万古流芳。
包拯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包令仪自幼刻苦读书,考中进士,做过知县。在他看来,勤奋读书、考取功名、报效国家是儿子必然选择的人生道路。
少年包拯耳濡目染,勤奋好学,熟读《易》《诗》《书》《左传》等儒家经典,浸染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行为规范。
良好的家风培育出包拯忠孝的品格。29岁那年,包拯考中进士后,因为父母不愿意随其赴任,包拯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辞官回乡,侍奉双亲,长达十年。
这一感人故事,让世人钦佩不已,连一代文豪欧阳修也肃然起敬,赞美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
双亲去世后,39岁的包拯再次出来做官,他奋笔写下了一首明志诗,作为一生为官为人的座右铭:“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1042年,知端州三年期满的包拯即将乘船离开端州,端州百姓为了表达他们对包拯体恤民情的感激,送给他一方端砚。手下人见是一方砚台,并非金银珠宝,便收下了。船出羚羊峡,刚行至江中不久,包拯发现了砚台,严厉申饬了手下,并将这方端砚抛入江中,表示还于端州。这就是著名的“不持一砚归”的故事。
包拯为官二十六载,尤恨贪官污吏,每每弹劾贪官,他常常引用范仲淹“一家哭何如一路哭”的名言,也就是说,惩罚一个贪官可能引起其一家哭,但不惩罚贪官,则一方百姓就要哭了。在进奏的《乞不用赃吏疏》中,包拯更是慷慨直言:“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把清廉看作百姓的表率,将贪赃枉法者看作民贼,可见包拯疾恶如仇的秉性。
与其他许多洋洋洒洒的家训家规不同,包拯的家训只有37个字:“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意思是说,子孙做官如果犯有贪赃枉法之事者,生,不得归包家;死,不得入祖坟。这寥寥数语,透出一股冷峻、肃杀之气,干脆、果断得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让子孙后代不敢有半点非分之想。
包拯的儿子包绶“清苦守节,廉白是务”。人们打开他随身携带的箱囊,发现除了诰命、书籍、著述和文具外,没有值钱的东西。孙子包永年“莅官临事,廉清不扰,而孝肃公之遗风余烈在也”。这些都说明,包氏子孙都一直恪守家训,居官清廉。
如今的安徽省九华山脚下的祠堂村,居住着2000多名包氏子孙。一年一度的家祭日,他们都聚集在包家祠堂里进行一场祭祀,一起大声诵读900多年前祖宗留下的家训。这是一种缅怀,更是一种传承。(佚名搜集整理)
新闻推荐
创文曝光台(端州区古塔中路人行天桥)近日,有市民报料称,在端州区古塔中路人行天桥,用作护栏的两块钢化玻璃出现裂纹,一直没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