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担纲助廉江建高标准基地生产高品质蔬菜 “南菜北运” 盘活荒地促增收

南方日报 2021-06-11 06:22

蔬菜规模化现代化种植,为廉江外运菜产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农民增收。郭龙碧摄

夏初,廉江“外运菜”迎来上市旺季。一大早,良垌镇上角垌村委会江口村的粤湘农业蔬菜基地里鸟鸣不断。村民梁姨和同伴走进菜地,开始一天的劳作。“一天8个小时能挣100元。”梁姨笑着说,两个多月时间,她在基地里挣了将近4500元。

40多公里外的横山镇,广东湛绿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蔬菜基地也是一片绿意盎然。“掌舵人”蔡平珍像往常一样,到大棚蔬菜基地查看,与基地员工交谈。她的公司和6000多名农户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全国30多个城市建立了分销点,各分销点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数据分析,提前帮农户调整产业结构,走出蔬菜“贱价伤农”的困局。

今年廉江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大力发展精细农业的目标,指出要“加快推进红橙、茶叶、外运菜、水产养殖等农业特色产业向全产业链发展”。

以“湛绿”等品牌企业为龙头,廉江市近年突出发展绿色蔬菜,建设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同时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农户种植尖椒、青刀豆、青瓜、茄瓜、西红柿、菜心、莲藕等高收益蔬菜。据廉江市农业农村局统计,2020年廉江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58.19万亩,产量高达101.25万吨。规模化种菜外运销售,不但卖出了好价钱,也促进了用工需求大增。越来越多村民享受到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的新生活。

●南方日报记者李廷睿

龙头引领小辣椒成富民大产业

廉江是农业大市,而横山镇历来就有种植辣椒的传统。目前,该镇有3000多亩成片的辣椒基地,90%的农户种植辣椒。横山镇的大型外运菜市场以及庞大的辣椒产业,吸引全国的客商前来采购。

蔡平珍还记得,小时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种植辣椒,农户一整年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经济作物。

1998年,蔡平珍从华南师范大学工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后,放弃在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回到老家横山镇水央塘村,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带领家乡人种辣椒致富。

刚开始,大部分村民都不相信这个还略带青涩的“学生妹”,但是蔡平珍没有气馁,带着几个村中姐妹“撸起袖子加油干”,一边探索农科技术,一边积累种植经验。经过一年多的辛勤付出,她们种植的辣椒获得了产量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同时也赢得了大家的信任,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她们的辣椒种植大军。

通过几年的示范和引导,水央塘村及周边镇村的群众逐渐扩大种植面积,亩产也由原来的6000斤提高到现在的8000斤至9000斤。

蔡平珍与时俱进,不断积极探索辣椒产业发展新道路,成立了湛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稳步推行订单种植模式的同时,形成了“合作社+农户+市场”的产业格局,包销产品,抵御市场风险;在横山镇建设农产品加工保鲜储备流通冷库,延长辣椒的保鲜期,降低损坏率,并延长收购期40天,销售价格稳定在每公斤3元以上。湛绿公司流通辐射的椒农达15万户近50万人,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多人就业。

在湛绿公司1000多名员工中,有六七成是来自横山镇的农村妇女,她们通过主动学习培训,提升技能,成长为岗位能手、耕种能手,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半边天”的重要作用,每月六七千元的收入也让她们的生活更为丰富多彩。

为了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化,蔡平珍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绿色蔬菜基地;为了积累营销经验,蔡平珍大胆尝试农超对接,并拥有了自主品牌。因为品质有保证,辣椒的附加值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合作社每个社员每年从中增收近万元。

“短短几十年间,农村女性的思想和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农村妇女更加积极出去学习,有的还几条村抱团组织出去学习,拓宽了眼界和知识面,涌现了很多种植能手。”蔡平珍说,姐妹们钱包鼓起来了,腰杆挺起来了,她们说话也更有底气了。

蔡平珍打造的蔬菜品牌“湛绿”,目前已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广东名菜、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等。近3年来,蔡平珍为300多户贫困家庭免费提供种子、肥料、药剂和技术,帮助他们脱贫。

除了注重发展外运菜生产和流通,湛绿还丰富“菜篮子”,积极抓好“米袋子”,种植了几千亩稻谷。“我们将鼓足干劲,坚持做好种植和流通这两项工作,不仅要打响廉江知名大米品牌,还要打造旅游观光农业,振兴乡村,富裕农民。”蔡平珍说。

乡贤助力荒地盘活变“聚宝棚”

比起湛绿的资深经历,坐落在良垌镇上角垌村委会江口村的粤湘农业蔬菜基地,还只是个“新生儿”。2年前,当地乡贤全启昌和湖南合作伙伴盘活撂荒土地,建立起这家专供外运的蔬菜基地,一年四季轮作辣椒、水稻、水瓜等经济作物。

经过地头采收、农残检测、分级包装、打冷制冰等程序后,廉江的水瓜、辣椒、通心菜等蔬菜,通过冷链物流直达长沙、武汉,成为当地市场的抢手货。

近年来,廉江市先后涌现出一大批现代化、规模化农业产区,主要发展标准化塑料大棚,扩大优质蔬菜生产规模,利用区域气候优势,拓展域外市场,实现南菜北运,成为智慧农业新样板。

粤湘农业蔬菜基地种植的藤本通心菜,是从台湾引种的新品种。江口村粤湘蔬菜基地负责人万强介绍,由于其口感比本地通心菜爽脆鲜嫩,味道清香,深受湖南、武汉等市场的青睐,市场前景广阔。除了通心菜,公司还在温室大棚里种植了水瓜、辣椒等,因为蔬菜品质高,市场反响好,效益也比较可观。

为了保证市场的占有率,基地的通心菜从田头采收到打包预冷都相当讲究。“采摘的每条通心菜基本是30公分长,整齐收筐,除了筐本身的重量外,每筐菜的标准重量是10公斤。”万强表示,自己会对一些刚入职不久的工人进行示范教学,学会按标准采摘的工人,才能加入采摘队伍。

当天打包好的通心菜要及时运送到田头冷库进行预冷处理。这种简易的田头冷库虽小,但“五脏俱全”。入冷库前要进行称重,然后在达标的菜面上铺上一张简易的毛毡被进行保湿,再泡到井水里。40秒后捞上来,将碎冰撒在毛巾被上即可入库冷藏。“每天只要满200件就可以送走。”万强说,通心菜的收成期长,从今年3月开始采摘第一批,到现在已采收3批。

生长周期短、市场价格平稳、经济发展快的“短平快”大棚蔬菜产业,以短养长,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温室大棚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含金量”,也成了农民增收的“聚宝棚”。

种蔬菜也有可能会亏损,但无论盈亏,粤湘农业蔬菜基地都保障工人的工资按时发放。除了工人工资外,这家公司每年还会拿出3%的利润奖作为奖励,去年公司发放工人工资超过60万元。

“做农业、种蔬菜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销售,很多农民之所以没钱赚,就是所种的东西卖不出去,卖不出好价钱。现在我们和湖南方面合作,把良垌种植的蔬菜拉到湖南销售,基本上都是供不应求。”全启昌介绍,他只负责将基地的菜种好,销售方面由公司其他股东负责,大家共同出力,收益明显。

拓展销路建立规模化流通平台

同样是为了解决销路问题,蔡平珍走了另一条投入更大、时间更长的路。

横山镇是外运菜专业镇,之前苦于找不到销路,每当进入收获季,垃圾都会面临烂在地里的局面。外地客商的压价、压货,让辣椒价格迟迟上不去,农户也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碰到价格低迷的年份,廉江辣椒只能以两三毛钱一斤的价格贱卖。

当地缺乏规模化的流通平台和流通商,是造成辣椒滞销、价格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投身农业后,蔡平珍建立起农产品流通平台,又进而成立广东湛绿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湛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市场”的模式,推行“订单式”种植。

冷库建成初期,由于经验不足,控温上出现了问题,使得近百万吨的辣椒受冻,造成直接损失50多万元。多亏了周边的村民,他们纷纷伸出援手,免费向流通平台提供了大约200吨辣椒,允许公司“先流通,后付款”,乡亲的信任让蔡平珍感动不已。

发展至今,湛绿公司作为廉江农业龙头企业,每年向全国各地配送的外运菜,占廉江全市总产量50%以上,已成长为全国外运菜行业的佼佼者。

“我们种出的辣椒和农产品由湛绿公司大量收购,再也不怕没人收了,而且价格还很"美",再加上企业把技术和培训直接送到家门口,对农户的帮助很大。”承包商蔡日辉说,背靠“龙头”心不慌,他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

在发展过程中,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发展3000多亩绿色蔬菜基地及5000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种植水稻、辣椒、青瓜、玉米、茄瓜、菜心等农作物,管理上引进以色列及国产滴灌设备,推广肥水灌溉一体化新技术,实行机械化集约化生态,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

2021年,湛绿公司已建设3000吨的肉类及海产品冷冻储备流通库,并和周边创业青年整合资源,继续做好当地的外运菜产业种植与流通工作。

“像廉江的红橙、茂名的荔枝、雷州的芒果、徐闻的菠萝,这些农产品都有鲜明的地域性,必须在适合的气候地理条件范围内种植。而外运菜的品类繁多,地理限制不是很强,在粤西就有100多万亩种植面积。”蔡平珍认为,外运菜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是被埋藏在沙里的金子。今年廉江市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要扶持发展外运菜产业,她认为这对农村而言是一大“福音”。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兴旺,廉江在农业产业发展上仍有很大空间可发挥。”蔡平珍表示,将继续深耕外运菜产业,努力将外运菜的种植及流通做精、做大、做强,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新闻推荐

吉水镇 重温革命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吉水镇党员干部与师生们一起重温革命故事。受访者供图近日,廉江市吉水镇委组织镇领导班子、中层干部、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