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廉江特色建筑安铺骑楼街 昔日繁华万铺城 风流云散韵犹存
古埠安铺龙舟赛。
折叠式、六开式等木板大门是骑楼的一大特色。
青石古码头(十八级)见证了骑楼老街商业兴盛的时代。
始建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的文笔塔。
贯园夜市酒吧为古镇注入时尚元素。
贯园夜市美食街“安港1号”在灯光映衬下熠熠生辉。
老人闲坐骑楼前,是安铺镇骑楼街的一道别样风景。
安铺骑楼目前仅存453座。
斑驳的砖墙、厚重的木门、镂花的门窗、精细的雕花……走进廉江市安铺镇骑楼群,一栋栋具有东南亚风格特色的驻廊式骑楼相互联接、迂回婉转,宛如穿越时光,回到了那个“商铺林立,商贾络绎”的时代。
安铺镇是广东四大古镇之一。明朝时期,地处九洲江下游入海口的安铺,水路交通非常发达,来往东南亚的商客经此地转送货物至内陆广西等地,贸易往来频繁,被誉为“万铺之城”。置身骑楼之中,仿佛在翻阅一部厚重的历史画卷,散发历史温度的老字号商铺鳞次栉比,让人依稀能感受到安铺往日浓重的商业气息。
骑楼尚存453栋历经风雨繁华不减
骑楼见证着古镇安铺商圈的蝶变和繁华,也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土木结构的骑楼多为两层或三层,或居住,或经商。骑楼一层天花板离地约有3.5米,砖木结构的柱子立在楼房大门前,门前形成一道走廊。普通骑楼的大门为木栏式,而大户人家的则是木板折叠式、六开式等。
骑楼适合南方气候特点,既可遮风避雨,又便于经商。据土生土长的安铺人谭志汉介绍,由于时代的变迁,现存安铺骑楼有453栋,总长5.6公里,面积达0.6平方公里,东大街、南大街、西大街、中大街等几条主干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夜晚的时候整条瑞南街灯火通明,廊柱下的各式商铺一路排开,衣服、玩具等各类商铺琳琅满目,熙熙攘攘的人群无比热闹。”家住横山镇的潘景云说,小时候经常跟父母来安铺逛街,她记得骑楼一带是当时安铺最繁华的地区。
一墙一瓦、一门一窗,被岁月打磨后的骑楼街上,留存着时光积淀下来的人间烟火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忙活着,他们不紧不慢,享受着当下的美好时光,有商家在骑楼长廊底下摆卖木椅、钟表、眼镜,有老人在自己的厅堂休息纳凉,邻里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84岁的安铺老艺人谭韬,在骑楼里住了一辈子。穿过谭韬家厅堂,到达骑楼天井,天井上的日光洒在地上,旁边墙上的镂空雕窗彰显出岁月的厚重感。
谭韬祖辈开始经营金银铺的生意,精雕细刻技术是祖辈传承下来的手艺。年轻时,谭韬曾雕刻出不少精致的工艺品。他用放大镜向展示自家的宝贝“安铺金城”印记、收藏的世界硬币和橘红木制作成的烟斗。
“每晚睡觉前抽一口,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谭韬说,与一般的烟斗不同的是,橘红木制作的烟斗有80厘米长,一手持烟斗一手点火,点火也是有技巧的。
十八级码头石阶见证九洲江航运史
对于安铺人来说,骑楼是童年的记忆,骑楼里的美食是儿时的味道。虾饼在滚烫的油锅里滋滋作响,金黄的糯米鸡香味随着热气飘舞,牛肉干、簸箕炊、鱼生粥、牛杂等数不胜数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挑动着过往行人的味蕾。古色古香的骑楼群展现了古镇安铺温情的市井风情。
拐过骑楼,临近河边街的南岸中堤路有一处历史遗址古码头(十八级)也见证了骑楼老街商业兴盛的时代。石阶每一级都由整块的青石板铺成,台阶左高右低,部分石级的右侧已经崩裂。
“安铺港所在的九洲江曾是繁忙的水运航线,十八级是当年用于搬运货物的码头之一,每当货船靠岸,靠出卖体力搬运货物的搬运工就到船上把货物搬运下来,再沿着十八级把货物运到岸上。右边一侧走的是挑货物上岸的人,左边一侧是卸完货物脚步轻快又跑向货船的人,日积月累,十八级台阶就左高右低。”谭志汉感叹,十八级不仅是九洲江航运史的见证,更是当地劳动人民艰苦生活的见证。由于河道的扩宽,原来的十八级台阶已减少五级,现仅存十三级。
古码头、骑楼群承载着一代代安铺人的历史记忆,见证着古镇日新月异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特色小镇建设步伐加快,安铺镇政府发动乡贤捐款,在街心公园打造以骑楼文化为特色的主题公园。
别具一格的街心公园落成,成为安铺百姓的文化休闲场所,也是安铺镇网红“打卡点”。在安铺贯日船木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园,正规划打造一条贯园夜市美食街,安铺的大小美食汇聚一处,为四海吃货们提供寻味的好去处。“安港1号”古船在灯光映衬下展现绚丽图景,正如历史上的安铺熠熠生辉。
撰文:张思燕
摄影:郭龙碧戚照何剑
新闻推荐
廉江受侵害女童申请国家司法救助 检银协作当“管家” 监管司法救助资金
小影的外婆向检察人员送锦旗致谢。受访者供图南方日报讯(记者/李廷睿林露通讯员/梁文才戚金凤)提出申请3个月后,小影(化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