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修得生态好 一路唤起山水情 韶关市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之环丹霞山碧道实地见闻

韶关日报 2021-01-15 09:02

腊月首日,记者迎着朝阳走进丹霞山风景区,玉带般的锦江在冬日暖阳照射下,倒映着丹霞山深红的崖壁和两岸青翠的竹林。沿着临江的亲水栈道走上一段,不时能见三五成群的游客在水边倚栏远眺、留影山水。

“澄澜方丈若万顷,倒影咫尺如千寻。”白居易描绘的景致大抵如此。

一条栈道,让游客更好地与山水亲近的同时,更让锦江流域的生态得到了修复提升。去年4月,环丹霞山碧道试点项目全面完工,记者脚下这条“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正式与游客见面,成为丹霞山景区的又一靓丽“景观”。

取景自然打造环丹“网红地”

记者走过的这段环丹霞山碧道是省级碧道试点项目,位于仁化县丹霞山风景区阅丹公路旁,起于丹霞街道车湾村,沿锦江一级支流董塘河,直至锦江河旅游项目水上竹筏码头上游约350米的夏富镇江司处。碧道新建慢行系统7.1公里,其中水上栈道330米,另外还有亲水广场1座、亲水平台3处及其配套服务设施1座。

“去年我就来了2次,今天我又和一群亲戚朋友过来了。这条碧道修得很平整,非常适合我们这种上了年纪的老人家漫步赏景,我们每次开车进来都要走上一段。”来自广州的旅客梁锡潮非常喜欢游览名山大川,去年来丹霞山时发现修了碧道,每次都会走上一段。他表示,在碧道上欣赏丹霞风光,别有一番风味。

据了解,环丹霞山碧道项目巧妙利用沿河的田园、河滩、竹林等自然风光,重点打造“田园风光”“河滩赏翠”“竹林水韵”三段景观主题,结合沿线6个行政村共22个自然村整治提升工程,建设连通省道246与省级碧道试点项目的滨水观光骑行碧道,把一处处散落的乡村“盆景”串成连片美景,打造水在山中流、人在画中游的风景。

环丹霞山碧道建设完成至今不到一年间,已成为韶关靓丽的“水生态名片”和群众出游的“网红首选地”。

科学管护长效运营“致富地”

要想让碧道的绿色效应不断延伸,光建好还不够,管好碧道才是关键。为此,韶关市结合河长制等工作,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群众参与”模式推进碧道建后管护,确保碧道项目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

通过压实市、县、镇、村四级挂点河长责任,定期开展巡河检查,韶关市建立起河道常态化保洁机制,碧道沿线“治洪”“治乱”“治砂”“治污”工作得到有效推进。

记者在环丹霞山碧道走访时,就看见一群工人正在为其中一段碧道除去护坡上枯萎的杂草。打听之下,记者得知,这正是韶关市探索市场化运作管护模式的写照。韶关市引进了有实力、有经验的第三方机构全面负责环丹霞山碧道项目常态化精细化管护,及时修补整治存在的问题,像锦江这样的重要河段,每8小时就会有人巡查清理一次,确保碧道保持整洁、美观。更值一提的是,韶关市还充分发挥碧道路好走、景观有、环境美的优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休闲旅游发展等工作,把碧道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道、景观道、致富道。在碧道附近经营农家乐的村民都说,碧道建好后,周末、假日的生意好了不少。

经验铺开为民营建“嬉水地”

环丹霞山碧道试点项目的打造为韶关市碧道建设提供经验。去年以来,韶关市以碧道为载体,以水为主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要素,兼顾生态、安全、文化、景观、经济等功能;重点做好水污染治理、防灾减灾基础建设、生态修复与保护、滨水景观建设和水文化建设,因地制宜打造碧道试点项目。

通过抓准粤北生态发展区的生态特点,韶关市构建了以乡野型碧道为主,自然生态型和城镇型为辅的市域碧道规划建设总格局,结合北江及其沿线支流水系的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城乡建设、经济发展等特点,形成了武江特色山水人文长廊、丹霞魅力画廊、浈江历史文化长廊、清化河客家文化长廊、粤北新城风光带、饮水思源长廊、小城田园风光带、新丰江生态休闲长廊等八段不同功能主题的碧道建设布局。

“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将客家民俗文化、丹霞文化等元素融入碧道景观设计,推动碧道与河湖两岸环境融为一体,打造成具有韶关特色的水文化景观带和风光带,丹霞山碧道、梅岭碧道、江湾碧道等一批碧道已成为当地群众休闲热点和旅游新名片。”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2020年,全市16宗碧道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建成碧道长度121.8公里,这批集环境综合整治、河道景观提升、文化休闲设施、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碧道工程为市民游客打造了各种亲水、宁静、洁净、浪漫的滨水体验空间,让群众切实享受到治水的成果。

新闻推荐

千人同跑丹霞山

12月19日上午,由广东省体育局指导,韶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广东100跑山系列赛总决赛暨2020丹霞100跑山赛在韶关仁化丹霞山风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