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记录时代

阳江日报 2020-12-06 12:04

文/刘再扬

◎ 阳江文化底蕴深厚 群众美术多姿多彩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通群众接触美术,最多的还是各类宣传画、连环画,以及农村的床花画等。”年届七旬的原双捷中学校长、画家张炳林回忆,那时阳江城乡的一些墙上,常画有毛主席穿军装挥手致意等宣传画,很有张力;还有展现军民野营拉练的《八亿人民八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等画,富有时代气息。这其中有专业画家参加创作,如麻汕圩供销社墙上的宣传画就是毕业于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前身)的叶桂谓创作的。

当时,阳江县城乡青年人结婚时盛行购置一种九斗床,这种床有3块围板,3块围板上要画9幅山水花鸟画,在大床正面床乸还要画上“龙凤呈祥”,一批画师因此应运而生。“画师一般按地域范围分工,如杨六叔、张树生、沙业雄等包揽江城、岗列、城西、白沙的活,梁一零等包揽大八和塘坪的活,张炳林、阮锡盛等包揽麻汕和双捷的活,刘昌斌、关基活等包揽平冈和埠场的活,林子源等则包揽合山和田畔一带的活。”张炳林说,那时阳江城乡的供销社收购站,都会挂一幅很大的布画,画上有森林,还有虎、蛇、穿山甲等栩栩如生的动物,常常引来群众围观。这些画也都是经沙业雄、梁一零和刘昌斌等人创作的。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阳江城乡还流行在木沙发上画花鸟、龙凤、金鱼、花开富贵、竹报平安等图案。”画家关基活说,那时候,除少数知识分子和个别专业人士拥有美术书籍外,群众接触最多的都是这些实用性观赏性兼顾的美术作品。

另外,在阳江县漆器工艺厂,程运崇、苏华、陈其积等正带领工人在漆屏风、漆花瓶、漆家具、漆首饰、漆枕头等产品上创作漆画,让这些产品提高了艺术档次,在社会上影响很大。

“改革开放之初,针对阳江县美术界只有少量爱好者坚持创作的情况,县文化馆美术组以认真的态度,用发展的眼光,根据党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为促进阳江美术事业的振兴,开展了一系列的文艺活动。比如在中山公园门口左侧约25米的橱窗里,不定期举办个人画展、家庭画展等,方便人们观展和交流。”原阳江县文化馆美术组冯树华说。

◎ 特殊年代美术创作 带有鲜明时代印记

1976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这一年的春天,一张《要使全国知道》的宣传画风靡全国。“其时,湛江地区群众艺术馆组织全地区文化馆专业美术工作者集中到阳江县,办了为期一个月的美术创作学习班,开展美术创作活动。”今年78岁的原阳江县文化馆专业美术工作者黄家恒回忆,各市县文化馆选送本地一些美术作品集中在位于北山的县展览馆展出,然后由地区群众艺术馆指定美术专业老师进行点评供与会者交流,再将与会人员带到阳江县渔港、工厂、农村等深入生活,创作反映生产题材的作品。

“各人作品完成后,又集中在阳江县展览馆展出,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这种交流方式对提高创作水平很有帮助。”黄家恒说,利用这种办法,先从各县挑选一些作品到地区展出,再从其中挑选一些作品到省和全国展出。

1955年12月,毛主席批示阳江县边海党支部是“模范支部”,被誉为“边海红旗”。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根据上级通知,我和周炽彬、唐悦泉三位阳江县文化馆美术组工作人员专程到儒洞公社边海大队体验生活,将边海大队干部群众悼念毛主席的活动,以及发展生产等,创作一组美术作品,以此纪念毛主席。”黄家恒说,这组作品曾在省展出。

1977年恢复高考,学校晚上灯火通明,教室里坐满了自习的学生,社会出现了崭新气象。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号召全国人民为完成新时期总任务而奋斗。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一个新时代到来了, 美术界以“更大的思想解放”,逐渐恢复了学术探讨的自由空气。

1979年,以反思文革为题材的彩色连环画《枫》在 《连环画报》上一经发表,即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间虽然出现了短暂的波折,但当期《连环画报》加印了10万份。《枫》后来被评价为“冲破文艺禁区”的优秀作品,在新中国成立30 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得一等奖。

美术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美术体制的重新建设,阳江县的美术工作者以满腔热情深入生活,创作了一批美术作品。如周炽彬的《阳江船厂工程师》、黄家恒的《重见光明》等。阳江一中罗远潜老师在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也考上了广州美院。

△ 《阳江船厂工程师》 周炽彬/作 (1978年)

△ 《重见光明》 黄家恒/作 (1978年)

《夜捕》 周炽彬/作 (1974年)

△ 《边海人民怀念毛主席》周炽彬 黄家恒 唐悦泉/作 (1976年)

△ 《边海人民战胜灾害》周炽彬 黄家恒 唐悦泉/作 (1976年)

◎ 大师返乡传艺 培训培育新人

因为一起特殊事件的影响,1963年后,省委宣传部要求沿海各县派出干部驻在沿海景点负责接待各地画家。

阳江县文化馆周炽彬被县委宣传部派驻闸坡。那时的画家都是各地文化部门的干部,携着单位介绍信和全国全省通用粮票前来,其中不乏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画家。周炽彬负责为画家安排食宿以及做好向导,画家需要哪个渔民做模特,需要调用哪艘渔船,均由他负责协调好。渔民做模特也算出工,由渔业队记工分。由于经常在外面活动,画家的饭量一般都较大,带来的粮票不够,周炽彬常常要打报告申请粮票补助,为画家解决困难。

这项接待工作到1975年才结束。其间,国画大师关山月和著名画家黄安仁多次来闸坡创作,远在南京的阳江籍著名油画大师苏天赐也来闸坡创作。关山月和苏天赐在闸坡均访问了全国劳动模范林举瑞,先后创作了一幅《劳动模范林举瑞》的人物画。

1980年夏,关山月返乡,在阳江县文化馆二楼挥毫作画,文化馆组织了业余画家和美术爱好者约30多人到场观摩学习。当时天气炎热,关老画的是梅花,他全神贯注,挥汗作画。两个多小时后,作品完成。能够近距离向关老学习,目睹大师的艺术风采,大家受益不浅。

1981年夏秋之间,苏天赐返乡,到河北港写生,周炽彬、冯树华等人作陪,其间亦得到了苏老先生的指导。

1981年风筝节和1983年春,关山月先生两次返乡,均在阳江城挥毫作画,为家乡后代传授技法。

1982年暑期,阳江县文化馆举办了青少年美术培训班,参加学习的青少年美术爱好者有三四十人,由专业的美术老师为他们上课。这一年,阳江县文化馆还开设了为期三个月的美术夜习班,让美术爱好者多了一个学习的平台。阳江年青一代学画的风气逐渐形成。

1984年春节期间,在县文化馆一楼的两个展室举办了“阳江县迎春美术书法作品展览”,同时邀请了阳江籍外地书画家参加。从那以后,冯兆平、谢鼎铭等外地书画家开始陆续回乡开展讲座、挥毫等活动。这期间,阳江县的美术创作开始活跃,诞生了一批优秀作品。如周炽彬的版画《渔家姑娘》《夜色》;黄家恒的版画《公仆世家》,漆画《春之鸣》,连环画《团圆》《先生妈》《她在婚礼上宣布离婚》;冯树华的版画《儿女情深》《新鱼》《大海亲情》,版画《有奖储蓄》, 漆画《和风》;罗远潜的版画《南海涛声》还参加了全国画展。

上图:版画《有奖储蓄》。

冯树华/作

◎ 广州办展盛况空前 成立美协壮大队伍

1983年底,广东省行政区域调整,实行市管县,阳江县和阳春县从湛江地区划归江门市管辖。

1986年1月,在县长杨耀的支持下,由阳江县人民政府和广州文化公园主办,在热闹的广州文化公园,举行了由国画大师关山月题字的“阳江书画家作品展览”。

“具体由阳江县文化馆操办,我和几名工作人员到广州进行了布展,得到了广州文化公园的大力支持,一个县的书画展能够在省城最热闹的地方举办,当时还很少见。”冯树华回忆,开幕之日,省和广州市文化部门领导、国画大师关山月等人都亲临现场指导,现场观众很多,气氛十分热闹。

冯树华仍保留着那一次的展览资料,资料目录记载共有123名书画家240多幅作品参展,其中美术作品160多幅,有关山月的《红梅》,苏天赐的《海子之春》《山花》《漓江》《金秋》《舞蹈演员迪力拜》,黄安仁的《春临翠谷》《千帆待发》《玉溪三洞》《千峰秀立一桥横》和速写八幅,叶秀炯的《晨航》《壮志凌云》《灵隐石璧》《秋蚧》《金鱼》以及闸坡渔港速写4幅,陈章绩的《月上》《竹雀》《松瀑图》《梅》《山高水长》,关怡的《蝶恋花》《醍狮》,关则驹的《少女肖像》等等。

这次参展的作品,大多出自阳江县籍书画家之手,也有地方少数青年书画爱好者的作品。由于阳江县籍书画家分布在全国各地,作品题材广泛,艺术风格迥异,有点“艺苑逢春”的态势……“那次展览时间有两周,影响较大。”冯树华说,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与外地书画家的艺术交流。

当年9月,为了更好地开展美术创作活动,“阳江县美术协会”成立,谭里光任会长,周炽彬为副会长,冯树华为秘书长。会员基本上是江门美协的阳江会员和一批活跃的业余美术作者,约50人。并于1987年元旦举办了会员作品展。

1987年春节,阳江县与阳春县在江城联合举办“两阳美术作品联展”,参展画家80多人,作品近200幅。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阳江县美术界的各种展览与交流活动频繁,阳江县老、 中、青几代美术工作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美术创作发展空间,美术事业迅速发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事画床花的画师、县漆器工艺厂的部分画家也开始转向艺术创作,和自学成才或者接受过正规美术教育、享受充足的图书资料和相应自由学术空气的青年人一起,加入到美术创作队伍之中,为1988年1月阳江撤县建市以后的美术事业的繁荣进步奠定了人才基础。

新闻推荐

大会举行授牌仪式 加快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授予海口市、湛江市、北海市、钦州市、茂名市“北部湾世界罗非鱼产业优势核心区”牌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甘杨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