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年例文化研究的意义与现状 浅谈粤西年例文化的保护开发(一)
邱菊仪
粤西年例文化研究的意义
年例是粤西地区重要的民俗。年例意指“年年有例”,每年过了正月初一之后每家每户就开始准备“年例”,根据沿袭下来的习惯进行一系列民间庆祝活动。因为举行的规模盛大热闹,也留下了“年例大过年”这个说法,在外务工的村民可以不回家过年,但决不能不回家办年例。从正月初一至农历三月是粤西地区的年例期,当地各个乡镇街道都有自己的年例,仪式相似,但日期不同。所以每到年例期粤西地区总是洋溢着热闹的气氛。
虽然近几年来国内较多关注地区特色文化产业,但本人所体验到的年例仪式却越来越简单,越来越乏味,年例更多的只是邀请宾客到自家吃宴席,甚至演变成通过年例宴席彰显自己财富的无谓攀比,参与其中的人数也越来越少,有逐渐消退的迹象。因此本人想借发展特色产业的契机,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一是展现粤西地区独特的民间文化,挖掘粤西年例文化的核心价值;二是找出粤西年例文化现存的问题,缓解年例文化面临的困境。
年例是一项充满着民俗凝聚力的民间活动,是粤西地区民俗文化的载体,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不仅仅展现的是地区文化,更重要的是为国家丰富了民俗文化的库存。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年例”这一传统民俗文化正在受到不同的文化冲击。西方节日的过度渲染,“快餐文化”盛行,年例又因带有迷信色彩,使得年例常受打压,逐渐显现出失落的迹象。除此之外,由于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缺乏正式保护意识,常被商人当做商品炒作,与金钱利益挂钩,更有甚者秉着“不破不立”的观念把传统的民俗文化改造得面目全非,影响了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种种现象可见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是迫在眉睫的。笔者作为粤西地区的一员,也想用自己微弱的力量推动年例文化的保护,与此同时,也可以从自身出发,让自己也成为研究对象。因此这篇论文也将把重点放置在对粤西年例文化的展示和保护开发上。
粤西年例文化研究现状
对于研究粤西地区年例,史料匮乏是其核心问题。岭南地区由于山脉阻隔和历史条件的限制,成为古代荒蛮地区,关于年例的记载一直到明清时期才被提及,而且没有详细的记载,缺少系统化的叙述。对于这一块的记载多数是来自实地考察、田野作业,透过当地居民口述历史去获得关于年例的信息。在搜集到的学术著作和学术期刊中,论述的主题多数如下:
1、年例民俗溯源。“年例”的由来,坊间普遍流传着三种说法。一说,源于茂名个别地区父老乡亲代代相传,茂名的“年例”是由元宵节衍化而来。年例是对元宵节的扩大。二说,“年例”和冼夫人有一定的关联,史料显示“年例”活动是由冼氏家族而兴起,长期演化后成为今天的“年例”。三说,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在粤西地区作乱的瘟神,常常祸害粤西人民,使得粤西粒米难收,于是,粤西人民自发开展驱瘟逐疫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但那个瘟神也十分狡猾,当这个地方驱赶它的时候,它会跑到另一个地方。为此,智慧的粤西地区人民便采取各地各村有“年例期”的做法,东家驱完西家打,让瘟神无处藏身。这种说法难以考证,但有人就粤西地区地域特点分析了这三种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都有存在的可能。
2、年例与冼夫人。一直以来,年例源自于对冼夫人的崇拜这种说法在粤西地区根深蒂固,包括央视在2015年播出的《冼夫人》纪录片在第一集就讲述冼夫人对于年例的深刻影响,这种观点一直占据主要位置。但2016年却有学者从年例的组织、活动期以及主要活动提出年例和祭祀冼夫人的风俗习惯上没有交合点,不存在同源关系,为年例的源头再次提供新思路。除了对冼夫人是否年例兴起的根源是比较多学者研究的对象,也有出于对冼夫人的崇拜,在年例期进行祭祀仪式的宗教研究。
3、各地区年例现状分析。这个方面是较多学者涉及的范畴,粤西地区的年例大多集中在湛江、阳江、茂名三个地级市,但每个城市下的城镇举办年例的方式多种多样,因此便产生很多描述自己地方举办年例的论文,本人也从中找出各地区举办的差异,切合自己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域性分析,想出实际性的保护开发措施。在这方面讲述较为全面的是一篇来自广州大学姚雪兰老师对粤西地区年例的现状分析,他先后列出近15种年例活动,并提供了粤西地区各村镇举办年例的时间,算是较为全面展示了活动的举办。
4、年例文化濒临没落。这一类的论文多数描述现在粤西年例文化所面临的困境。粤西年例在2012年进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之后,却面临研究经费有限、传承人断层等问题,许多很有特色的庆祝活动例如飘色、木偶戏、跳花棚等都缺乏年青一代的传承人,导致濒临失传的窘况。
综合上述研究者的观点,看出对于年例的研究是近十几年才兴起的,在2012年列入广东省非遗名列之后,研究者对年例产生更多的思考。但对于年例的起源就已经有学者耗费三五年时间挖掘其中的历史,年例的历史基本能达到有迹可循的程度,而写年例现状的也是五花八门,从举办的时间到举办年例的活动,学者基本都能讲述的面面俱到。在面对年例存亡的问题上,每逢新春佳节,报纸论刊都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然而研究的空缺就在于此,学者对历史、现状的研究都能给我借鉴之处,唯独在讨论年例存亡这一块涉及甚少,一般情况是把应对的问题留给读者思考,但是最后没有给出自己的见解或者只是简单描述自己的想法,没有多方面给出解决的方案,这便带给了我完成论文的思路。从现在有的研究来看,年例的继承已经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从这个观点出发,对年例的保护开发还应提出实质性的应对措施,思考可行性的对策,以达到传承、开发的目的。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南方日报讯(记者/吴思旻顾大炜)26日,记者在宝钢股份湛江钢铁基地三高炉系统热轧项目施工现场了解到,该项目迎来主轧线精轧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