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非遗传承打开一扇窗
8月8日,赤坎区大通街上,名为“湛江记忆”的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敞开了大门,吸引了不少路人和游客前来参观。(据8月11日《湛江晚报》)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深厚的历史积淀为湛江市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开馆,为非遗传承打开了一扇窗。
一个基本共识是,没有传承人,就没有非遗。应看到,当下一些非遗项目普遍出现传承人老龄偏大问题,甚至遇到后继乏人而面临失传的严峻挑战。抢救活的文化和历史,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使命,政府、社会和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历史厚重感和紧迫感。
让非遗传承更有生命力,关键要解决后继有人问题。当下而言,要充分发挥顶级甚至泰斗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作用,既要利用现代影像技术,真正记录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为后人留下珍贵资料;也应通过政府资金扶持、政策激励、给予授艺补贴等,吸引一批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行列,通过师徒结对、传帮带面授,为非遗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打开一扇窗。
“从娃娃抓起”是一句常挂在我们嘴边的话语,非遗传承亦是如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非遗传承和传统文化传承要全方位、全学段、全过程融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直至继续教育。为此,湛江要在非遗进校园上下足功夫,一方面要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非遗文化,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非遗、走近非遗、爱上非遗;另一方面要结合乡土文化教育,搭建平台载体,让传承人、手艺人走进学校,开展非遗技艺制作、实物展示等活动,使非遗传承不“断档”,让濒临失传的技艺有生机。
让非遗传承更有生命力,归根结底要用市场元素、创新基因去激活,为传承人的生存找到广阔市场。换句话讲,非遗要“活”在当下,就应融入人们的生活,通过构建“非遗+”的多元化市场体系,让这块“活化石”在述说地方灿烂文化的同时,更成为文化产业、乡村振兴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顺着这样的思路,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才能以“正人先正己”的姿态,求得制度化的正解,焕发持久的勃勃生机,释放出的价值也可能是“倍增效应”。
新闻推荐
8月11日上午,记者在赤坎海祥路路口看到,海祥路单向路面正在施工,赤坎区市政维护站的工作人员把沥青油倒入受损路面的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