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美食“豉胶”传统制作探寻 粒粒精熬炼 传承百年香
温昌发传承了父辈温才通制作豉胶的技艺。
用七八十度的开水冲洗黑豆提胶。
为了更好地清洗黑豆,要先手工搓开豆曲。
汤水熬制浓缩成胶状就可以出锅了。
稳稳提起滤盆清洗豆子。
当曲料布满菌丝和黄色孢子时即可出曲。
出曲的豆子经清洗去除苦涩味。
边熬煮边不断冲洗黑豆提胶。
营养成分留存在冲洗出来的汤水中。
熬煮好的豉胶出锅装袋冷却成形。
成形的豉胶像大块巧克力。
在长山镇成龙村,有这样一个家族,祖祖辈辈都从事豉胶制作,传了八代,迄今已有百年历史。成龙村靠近广西,小村河水清幽,绿野环绕。据了解,在一百年前,成龙村就已开始制作豆豉胶,因此豉胶成为了该村的“名牌产品”。
在成龙村,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吃用豉胶做的菜。“豉胶炖肉,吃了一碗又一碗”。在成龙村,豉胶是村民日常必备的调味品。豉胶色泽黑亮,豉香馥郁,味似酱油,有固体酱油之称,在农村地区是一种颇受欢迎的调味料。
撰文:廖伟英
摄影:郭龙碧
流程繁杂细心熬出飘香美味
走进成龙村,远远就飘来阵阵酱香。一路寻着这股香味,笔者来到了温昌发家中。这是一幢尚未装修完整的楼房,温昌发的父亲在门口椅子上。见笔者来到,他热情地打招呼,自我介绍说他叫温才通,今年68岁了,因上了年纪,制作豉胶的事情全交给了儿子儿媳。笔者遇见温昌发时,他正在一个大锅旁,不断搅拌尚未完成的豉胶,灶里的火正旺,持续冒出的豉香诱人食欲。
笔者和温才通说话时,其妻子梁金花走了出来,她热情地带笔者来到隔壁的发酵房,只见木架上十多个大簸箕装满了正在发酵的豆豉,上面长着毛茸茸的菌丝,簸箕一层层叠放起来,散发出香浓的豆豉味。豆豉也将随着时间慢慢地变化,在这里完成它的发酵过程。
传统熬制的豉胶口感好,要想制作出这样的豉胶可不简单。梁金花说:“黑豆需要经过洗净、浸泡、煮熟、冷却、自然制曲、发酵等系列工序,十分繁杂。”洗好的黑豆拿去熬煮,等凉透之后,就进入制曲的程序,制曲的目的是使豆子在霉菌的作用下产生相应的霉系,使豆子散发出鲜美的味道。经过5天,当曲料布满菌丝和黄色孢子时,即可出曲。冬天出曲的时间会更长,可能需要约8天的时间。接下来,还要将豆豉进行第二次清洗,放入密封的桶中堆放起来发酵,大约需要6天的时间。
随后,将二次发酵好的豆豉再用箩筐或筛子把豉胶水沥出来,舀入大锅中熬煮。柴火的温度让水分慢慢蒸发,豉胶水渐渐变得黏稠起来,最后变成半固体的糊状,此时就可以出锅装袋了,冷却成形。
一斤黑豆四两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温才通夫妻用心熬制的豉胶,渐渐得到了村里人的认可。在成龙村,说起他们家做的豉胶,大家都伸出大拇指。到外地打工的年轻人,从家里出去时,都喜欢捎带上几斤豉胶,一则解馋,二则慰藉乡愁。
坚守传统技艺地道供不应求
经过5小时熬出的豉胶外皮棕黑色,内肉红棕油亮,豉香浓郁,滋味鲜美醇厚。豉胶在做菜中应用广泛,适用于炖、焖、红烧和清蒸,炖肉则味透肉心、煮鱼则除腥味、做菜则丰富口感。
温昌发每天要制作15公斤豉胶。逢年过节还会根据订单的需求,加大分量来制作豉胶。“基本上没什么存货。”温昌发说,逢年过节时,外地工作的村里人回来,就会接到很多订单,要比平时多出一两倍的豉胶,给村里人当做特产礼品带走。而平时做的豉胶,多数是拿到长山镇里卖,还有就是销往廉江市区和临近的广西等地。
温才通夫妻俩用传统的手工制作豉胶,其收入并不比外出务工少,如今他们还建起了一幢三层高的楼房,这些都是夫妻俩的骄傲。用传统工艺制作豉胶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繁琐的过程,只卖25元一斤,利润也不高,但辛苦劳作的成果成为大家认可的美味,也是一种平凡的幸福,而且传统工艺的优势使制作出的豉胶有着独特的口感。
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需要专业的传播,更需要每一个人的坚守。百年来,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坚守,是温家八代人传承下来的百年技艺,还有馥郁的豉香。百年来,豉胶的味道始终如一,受到村里人还有周边村民的喜欢。
温才通说,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制作豉胶的,他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母亲做帮工,母亲制作豉胶,他就在一旁帮忙。他希望豉胶制作手艺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使成龙豉胶名声更响亮,香飘万里。
新闻推荐
特色村奔小康:守住传统赢未来 廉江乡村活力涌现,传承奋斗精神创业谋振兴
依山傍水的荔枝颈村,附近挺立一栋栋现代化厂房。郭龙碧摄簕塘村的铁匠师傅挥舞铁锤加工刀具。廖伟英摄上山村少数民族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