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村奔小康:守住传统赢未来 廉江乡村活力涌现,传承奋斗精神创业谋振兴
依山傍水的荔枝颈村,附近挺立一栋栋现代化厂房。郭龙碧摄
簕塘村的铁匠师傅挥舞铁锤加工刀具。
廖伟英摄
上山村少数民族村民到村委会办事。
郭龙碧摄
“红橙村”坡禾地村里,种植户搅拌肥料为树苗施肥。廖伟英摄
荔枝颈村“智囊团”在讨论家电研发生产。
郭龙碧摄
曾经声名远播的“打铁村”,如今依旧有叮当作响的打铁声响彻村落。手工业式微的今天,村里人笃定:“打铁村”可以不打铁,但艰苦奋斗的打铁精神却要世代传下去。
闻名遐迩的“红橙村”,一帮“移民”努力钻研水果种植技术。从“零”到“一”,从一家带头到全民种橙,红橙产业与村子深度绑定,成为当地特色产业名片上的闪亮注释。
后起之秀的少数民族村,一个600来人的小村落容纳16个民族。凭茶、酒、水三样特色产业脱贫后,他们进一步谋划,准备打造具有民族风情的郊野森林生态区,融合产业发展。
鼎鼎大名的“创业村”,走出50多家小家电企业、100多名老板。村民们敏锐抓住时代契机,团结互助,“传、帮、带”让小村落从农业化步步为营迈向工业化。
……
在廉江,闪耀着一批亮眼的特色村。奋发拼搏、团结一心、自强不息,是他们共有的标签。它们或许发展各异,但最终殊途同归,都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奋力奔跑。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李廷睿通讯员张思燕廖伟英
打铁村石岭镇簕塘村
村里曾有300多盘铁匠炉
还未进村,远远就传来“铛铛铛”的打铁声。声音抑扬顿挫、铿锵有力。不大的炉子前,打铁师傅正忙碌着,不时将烧红的雏形铁块从炉中抽出,放在铁墩上敲打,火红的铁块与四溅的火星将师傅的脸映成火红色。
掌钳的老师傅名叫李家佑,出生在廉江市石岭镇簕塘村的打铁世家,64岁的他拥有近46年的打铁生涯。李家佑的祖祖辈辈都会打铁,他自幼就在父亲身后学习打铁技艺,长大后继承了这门手艺,靠打铁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建起了楼房,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虽然目前簕塘村现仅剩下10多户人家仍在坚守这门传统手艺,不过“打铁”精神却已深深烙印在村民骨子里。
铁棚炉火渐渐熄灭
簕塘村始建于元末明初年间,从福建省莆田县迁居而来。打制刀具铁器在簕塘村已有500多年历史。
解放前,簕塘村有300多盘铁匠炉,几乎每家每户都打造刀具,因此被叫做“打铁村”,闻名十里八乡。1958年村里被抽调五六百人集中到簕塘上碑垌搞大会战办钢铁厂。
如今,村中许多屋边铁棚的炉火都渐渐熄灭了,只在一些老房子不起眼的角落还遗留了锈迹斑斑的小火炉……它们曾经是簕塘村人养家糊口的工具,而如今,“铛铛铛”的打铁声渐渐远去,原来炙手可热的行当,现在只剩下10多户人家在坚守。
“这辈子都在打铁了。”李家佑说,他打过的铁器数不胜数,如铁耙、锄头、菜刀、蚝钳等,基本是订单需要什么,就打什么。打铁这门手艺活,敲敲打打看似简单,但其实也藏着很多门道,需要练就一对火眼金睛。
“打铁不仅是一门体力活,还是一门技术活。”李家佑笑着说。
“打铁”精神薪火相传
李家佑打铁技术过硬,力求精益求精,他家的铁制品在市场上很好卖。目前他正赶工制作湛江客户下的一批刀具订单。
由于棚中温度高,打铁的过程中,汗水顺着李家佑的脸颊不停地流下来。在持续的烧制、敲打、反复锻造中,铁器渐渐成形。
李家佑说,一把菜刀须经过取料、打胚、下钢、成形、打磨、淬火等十几道工序,每个步骤都很讲究,特别是火候的掌握更是关键,火候不到打出的东西太软,过了火候成品容易脆断。
李家佑对自己的技艺十分自信,他说自己打的菜刀比市场上好用多了,只是手工成本高,每做一把菜刀要耗费好几个小时。“反复敲打,需要卖力气,有时一天下来常常腰酸胳膊痛。没注意的话,有时还会被火花溅到,被铁片割到。特别是夏天,常常热得汗流浃背。”李家佑感慨地说。
随着机械化的发展,传统的打铁手艺受到冲击,不少铁匠铺慢慢退出了市场,辛辛苦苦又没什么赚头,以往红火的小火炉失去了昔日风采。现在村里还在打铁的以中老年人为主,能够掌握传统手工打铁技艺的人越来越少。
“不论是打铁匠,还是铁匠铺,都不应被时代淹没。”簕塘村党支部书记李伯楼也是打铁出身,他说,打铁是簕塘村的传统行当,会让自己的小孩向李家佑学艺,传承打铁手工艺。村里的老人对此表示称赞,认为“"打铁村"可以不打铁,但艰苦奋斗的“打铁”精神却要世代传下去”。
少数民族村塘蓬镇上山村
16个民族619名村民和谐相处
壮族、瑶族、苗族、回族、白族、侗族、叙佬族、土家族……在廉江市塘蓬镇,有一条扎在雷州半岛第一峰——双峰嶂半山腰上的民族村,叫上山村。这个总人口619人的村庄包罗了1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
问风俗、探仙境、喝上山水、品上山酒、饮上山茶,塘蓬镇规划在这个俨然世外桃源之地建成具有民族风情的郊野森林生态区。
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村如其名,要进上山村得先上山。沿着盘山公路一路峰回路转,云绕山间。来到上山村委会,一个民族亭坐落在村场中间,隔壁是民族文化长廊,详细介绍村里各个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据上山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冯学铿介绍,由于交通闭塞、生活贫穷,民间一直流传着“上山高,上山穷,有女不嫁上山郎”的说法,村中男子只能外出打工,娶外地女子为妻,久而久之形成了一条独特的民族村。
38年前,陆焕流从广西嫁到上山村,当时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路小泥泞,丈夫家穷得揭不开锅。“如今好了,路通、水通、电通、网络通,该有的都有了。”陆焕流家盖起了两层楼房,丈夫常年外出务工,自己在村里茶厂或水厂打散工,边工作边照顾家庭,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三宝”助村民脱贫
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是上山村村民的夙愿。进入新世纪以来,进村的盘山公路建好了,村民外出打工逐渐增多。前几年,廉江市人民检察院挂点帮扶村里开办茶厂,垦荒种植120亩茶叶,有效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上山村村民小组长冯道钦介绍,茶、酒、水是上山村的“三宝”。上山泉水于半山腰由地下喷涌而出,甘甜可口。前几年,村民冯学捷办起水厂,给老乡提供就业岗位,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同时,村里办起了上山米酒厂,“每天可生产1000斤米酒。”酒厂厂长冯光标说,上山酒因醇香甘甜,不愁销路。
产业扶贫激发了致富的新能量。经过近年的发展,上山村已悄然成为廉江市的民族特色村。“前些年,村里做过规划,但由于欠缺启动资金,项目迟迟没有落地,真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冯学铿透露,上山村民族风情独特,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一直以来没有好好开发利用。
关于上山村未来的发展方向,该镇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在村中开发观赏荷花及养鱼一体化项目,建设“十六个民族屋”和农家乐,在荷花池周边建设钓鱼台和人行道路,力争把民族村建成具有民族风情的郊野森林生态区。
红橙村青平镇横坑村
移民走上红橙产业路
赤日直射之下,一排排橙树穿插在林带间,宛如对对列兵站满山头,青葱颜色,不见一丝倦容。走进廉江市丰源红橙专业合作社,雨后的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果香,连片的橙子更加青翠欲滴,那一个个鸡蛋般大的橙子亮泽饱满,昂扬在繁茂的枝叶间,把橙树压弯了腰。
红橙是廉江市青平镇横坑村特色优势产业,减贫带富的效果显著,是当之无愧的“一村一品”。
产橙大村种植面积800多亩
走进横坑村委会坡禾地村口,一排排楼房鳞次栉比,一条条硬底化道路从脚下延伸。这个有150多户居民的村落,移民占了近半,红橙种植面积800多亩,是产橙大村。
如果说种植荔枝使坡禾地的村民过上了安居的日子,那么,近年来兴起的红橙产业,则使坡禾地的村民走向小康生活。
横坑村大面积种植红橙,与廉江市丰源红橙专业合作社创始人关锡运关系莫大,正是在他的带动下,村民才有了信心纷纷跟进。
1999年,关锡运在长青水果厂学到种植技术后,回家里承包了30多亩土地种植红橙。2001年投产,当年便尝到了这果儿带来的甜头。2010年,他将种植面积扩大到300多亩,获得了丰厚的收入,成为青平镇远近闻名的红橙种植大户。
目前,红橙进入精心施肥、浇水的果实膨大期。关锡运每天在田间地头忙得不亦乐乎。
看着一天天长大的红橙,心里跟关锡运一样美滋滋的,还有种植大户陈桂泽。陈桂泽承包了坡禾地原居村360亩土地用于种植红橙,至今已有11年。想着今年红橙有望突破240万斤,陈桂泽笑得合不拢嘴。
产业相融带动贫困户脱贫
关锡运与陈桂泽因种植红橙,过上了红红火火的日子,而坡禾地村也因种植红橙,实现了产业相融。
跑市场,问专家、做调研,经过多方论证,结合坡禾地村的土壤、气候等资源优势,横坑村在2010年组织成立了廉江市丰源红橙专业合作社,刚开始社员有20多人,面积2000多亩,后来经过政府各部门的牵头指导,历经几年发展,合作社不断壮大。
在发展红橙产业中,合作社主动多次举办红橙种植管理技术培训,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还帮助解决青平镇30多名贫困户的就业和脱贫问题,并为100多户贫困户免费开展技术培训,为实现内生性脱贫打下坚实基础。触动最深的贫困户刘二妹说,“合作社教我们施肥、打药,向我们传授技术。”用学到的技术管理家里种的红橙,如今刘二妹家里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也盖起了房子。
新的入村水泥路也建成了,村里得到绿化美化,搬入新居的贫困户说:“一切都在变,住新楼,行好路,万象更新。”红橙不仅成为坡禾地村的新产业,而且示范带动了当地红橙种植业的兴起,整个青平镇红橙种植面积达3万亩,邻近的长山、石颈、横山、营仔等地也有2000多户农户种植红橙。如今,红橙产业已和青平镇深度绑定,成为当地一张特色产业新名片。
通过土地流转、技术培训、示范带动、拓宽销路等方式,切实抓好水果种植,青平镇为广大农民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现在果农个个热情高涨,不断扩大红橙种植规模,腰包一天比一天鼓。青平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扩大红橙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擦亮“红橙之乡”名片。
创业村吉水镇荔枝颈村
先行者组“智囊团”传帮带
家电制造、门业生产、玻璃制品、眼镜销售、现代农业……近年来,廉江市吉水镇荔枝颈村通过“传、帮、带”,荔枝颈人各显身手,成为各行各业中的创业能手,成为当地百姓口中的“创业村”“老板村”。
荔枝颈村毗邻廉江经济开发区,山环水抱,村前是九洲江,村后是小山头,树林阴翳,人杰地灵。荔枝颈村以陈姓为主,村民以种荔枝为生。自古经商风气很浓,敢闯敢拼。改革开发后,有村民“洗脚”上田,将目光从农村伸向城市,经商办企业,创立了一家家初具规模的公司,一个比一个出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陈东下海经商,创立廉宁电器,成为村里的创业领头人。此后,荔枝颈人办起“百花”“龙集”“万迪”“乐仕达”“粤新”等50多家小家电企业,全村有100多人创业当老板。
荔枝颈村的发展离不开村中“智囊团”的作用。村党总支部书记陈桂立思维敏捷、幽默风趣,说起话来很温和,他是“智囊团”的主心骨。
陈贤庄是村里出了名的能人,他经商有道,创立专注电热水壶生产的龙力电器成为廉江龙头企业,领跑村里一大批“草根老板”;陈俊佑创办恒中门业,并在廉江第一个引进该产品现代化生产线,成为廉江制造行业的佼佼者;陈桂松在广西等地经营眼镜货品,门店分布各地,还在家乡创办广东鸿美现代化电器公司。
凡是有产业发展需要的,陈桂立都会带着陈贤庄、陈俊佑等“智囊团”成员,帮助解决困难。“陈东叔、贤庄哥等前辈,从技术、市场等方面指导我们去创业,给了我们很好的点子。”自称“创业二代”的荔枝颈村村民陈荣柳说,自己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村中兄弟的提携。
创业路上,陈荣柳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强台风“彩虹”横扫廉江后,他的加工厂被吹倒,损失惨重。“智囊团”召集村中兄弟,为其筹集复产资金。“龙力电器的陈总整整陪了我一个星期,鼓励我树立信心,村里兄弟你五万、我十万,帮忙筹集了几十万元的复产资金。”陈荣柳激动地说,加工厂一个月后恢复了正常生产经营,八个月后还清了所有债务。
“2016年初创办广东百德玻璃制品,2019年创办广东银湖电器,去年家里盖起别墅,前两个月买了一辆80多万元的小汽车。”陈荣柳笑着说,自己的生意逐步走上正轨,生活跟着变好。
陈荣柳脚踏实地的创业事例,是荔枝颈村村民创业的缩影。正是这种“你带我、我带你”的好风气,“你帮我、我帮他”的团结精神,“敢冲敢干”的意志毅力,成就了一个个家电老板、门业老板、眼镜老板……荔枝颈村“创业村”的名声不胫而走。
如今,荔枝颈村中路灯、灯光篮球场、体育健身设施一应俱全。说起近年来村里的变化,龙力电器总经理陈贤庄感触颇深:“这几年村里变化很大,以前生活污水横流,经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在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表示会继续办好企业,为父老乡亲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目前,荔枝颈村有80多名村民在龙力电器上班。
“可以说,荔枝颈村是从农业化走向了工业化,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村民出租房屋、土地收租金,出门打工也方便。”陈桂立坦然,村民幸福指数逐年攀升。下一步,该村将在后背山规划公园,为村民休闲健身提供好去处;同时将6条自然村连片打造示范村,成立合作社,采取股权分红的方式,经营木瓜、毛豆、花木等,带动更多的村民就业致富。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闵志7月28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今年以来,廉江市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充分发挥镇街综治中心统筹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