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里话非遗 “活”起来的非遗传承

珠海特区报 2020-06-12 07:10

▲佛家拳。?传承人正在制作客家咸茶。▲传承人正在制作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横山鸭扎包。▲孙氏中医踩跷。▲斗门醒狮。▲定家湾茶果。▲中医药类的非遗项目:一指禅。一指禅推拿、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三灶狮舞……它们都是珠海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娓娓道来中华历史。传统文化和技艺最容易随着时代变迁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被时光抛弃。非遗,就是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历久弥新。

6月13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活动主题是“非遗传承健康生活”,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重点聚焦“传统体育、传统医药、餐饮”三大类别,利用多媒体平台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全市开展了近110场非遗保护、传承、宣传和展示系列活动。其中,斗门区38场、高新区21场、香洲区17场、金湾区16场、万山区8场、横琴新区8场。

本次大型宣传系列活动将全面宣传展示珠海市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保护成果,宣传健康生活理念,将惠民的非遗项目送到老百姓身边,让非遗传承真正“活”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珠海市的非遗项目横山鸭扎包和唐家麦记饼艺还将亮相本次广东省举办的线上“非遗购物节”活动。非遗日当天,珠海非遗项目将同时亮相非遗宣传展示广东主会场,带来具有珠海特色的“非遗盛宴”。此外,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选派的3个特色非遗项目参加东莞非遗墟,反响热烈,受到当地市民和游客热捧。

采写:本报记者廖明山张景璐

摄影:本报记者朱习

“活”起来的非遗传承

非遗的传承如何能持续引起更多人的关注?那就是让珠海“非遗”真正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

时光清浅,辅以佳茗;小调婉转,细品非遗。

“传承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进行有效传播。”孙氏踩跷理筋术传承人李东红说,传承和生活息息相关,让这项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传承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人们切身感受和体验到它的好,通过体验踩跷理筋恢复身体健康,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或有一定的认知,逐渐发现非遗不再是考古的东西,而是就在我们的身边。

“非遗传承不再是遥远而又陌生的概念。我在传承,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摸索。”李东红这30多年专注地干了一件事,就是传承和使用“孙氏踩跷理筋术”,将这传统的中医文化极力融入人们的健康生活中。

李东红还从“孙氏踩跷理筋术”中,总结了一套增强免疫力的中医保健操。“比如,将双脚同时踮起脚尖就是来源于踩跷中的"脚法"之一,每天重复100次-300次可以促进心脏的血液循环。还有很多动作可以根据不同人的身体需求进行日常保健。”李东红说。

“如今,我的老师已经90多岁了,我成为全国踩跷传承的唯一脉系。”李东红坦言,传承虽难,但是要一直走下去。

除此之外,珠海市传统医药还有一指禅推拿和药线灸疗项目,也在围绕着人们的健康努力传承。

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珠海市围绕“非遗传承,健康生活”的主题,今年以来重点宣传“传统体育、传统医药、餐饮”三大类别的三灶狮舞、横山鸭扎包、虎山金巢琵琶鸭等16个非遗项目。与往年不同的是,由于疫情的原因,今年很多活动都采取了线上举办的方式。

香洲区在“香洲艺术大课堂·云课堂”非遗宣传展示中,开展了《孙氏踩跷理筋术讲座》《一指禅推拿宣肺功讲座》等线上非遗系列讲座,预计参与人数达8万人。此外,“非遗少年说”首届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演讲展示等活动也将陆续展开。

金湾区将围绕金湾区非遗代表性项目,以文字、图片和短视频的形式开展系列非遗项目展播;通过网络平台向全社会征集金湾区非遗项目在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展演活动、传承人培养等方面的摄影作品;组织定家湾茶果传承人拍摄茶果制作小视频,对手工艺类非遗进行保护和传承等。

斗门区将举办鸡仔饼、艾饼制作与品尝和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客家咸茶、虎山金巢琵琶鸭的现场展示试吃活动。同时,斗门水上婚嫁、沙田民歌、非遗小食堂、戏曲、醒狮等系列活动将陆续举办。

新增4名传承人被评定为省级传承人

翻开南海之滨的历史画卷,珠海不仅具有浓郁的现代文化氛围,又保留了多元素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疍家文化。

珠海市现有44个非遗项目,涵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划定的10大类中的8大类。其中,民俗16项、传统舞蹈2项、传统医药3项、传统音乐5项、传统技艺13项、传统体育和游艺与杂技3项、曲艺1项、传统戏剧1项。

目前,斗门水上婚嫁习俗、三灶鹤舞、装泥鱼习俗、一指禅推拿4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前山凤鸡舞、横山鸭扎包、三灶竹草编织技艺、中秋对歌会、大万山岛天后诞等16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4项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4月公布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珠海市蔡柳森、谈森荣、汤何佳、李东红4名传承人被评定为省级传承人,传承的项目分别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类别。

三灶鹤舞是三灶镇民间迎春接福、贺老拜寿的一种拜年方式,演绎了仙鹤临门、觅食、洗嘴、梳毛、休息、嬉戏、归巢等7个过程,具有造型美、舞蹈套路原生态化、歌舞乐三相合等特征。谈森荣跟随鹤舞传承人陈福炎、杨日欢等学习鹤舞技艺,在海澄小学、金湾一小、海华小学开展三灶鹤舞传承工作。

李东红传承的孙氏踩跷理筋术汇集古籍《汉书》《黄帝内经》《备急千金要方》《永类钤方》《医宗金鉴》及《刘寿山正骨经验》《骨科学》等有关“踩”法,用于治疗及保健,是推拿学的组成部分,对现代中医推拿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她将传统的中医理论与外治踩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继承中医对于生命和疾病的传统认知方法,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医疗实用价值。

“三灶镇民间传统的草编织和竹编织技艺,主要取自本地的竹草植物资源,适应时代与现实的需求,靠民间的智慧和技能,编织出美观实用的工艺品。”汤何佳学习编织技艺已有60多年,编织的种类达30多种,其中有圆盖双层提篮、黄线骨头篷、藤耳礼担箩、五方花簸箕等。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体会和感受手工传统技艺的魅力,汤何佳经常到周边的大中小学校,给学生们讲解和传授编织的知识和技巧。

蔡柳森6岁开始学唱三灶民歌,至今已有60多年,她擅长三灶民歌中的哭嫁歌,部分作品收编在《三灶歌谣》《三灶民歌》等著作中。她于2015年被评定为金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7年被评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此外,珠海市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3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3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0个。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佛家拳:佛家拳在荔山村生根发芽,作为正宗的少林功夫,至今已传至第六代,已有142年的历史。

三灶狮舞:“强身健体,保家卫国,耍狮习武,娱乐乡村。”这是三灶舞狮人的共识,是三灶地方不可缺的民俗体育活动。

醒狮:斗门区的民间醒狮活动融武术、舞蹈、音乐为一体,是中国南派醒狮艺术,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传统医药

孙氏踩跷理筋术:孙氏踩跷理筋术是传统中医推拿流派之一。它以中医辩证为基础,以“心法”为学术思想核心,做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足随心转,法从足出”的境界。

药线灸疗:药线灸始出现于嘉庆年间,如今到了第十二代传承人,均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仅对传承人进行传授。“疗效确切,不留疤痕,无环境污染”的鲜明特点,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研究提供了价值。

一指禅推拿:中医推拿的传统学术流派之一,结合佛学禅宗“一指示法,见性成佛”之精义,开宗立派。继承了中医对于生命和疾病的传统认知方法。

餐饮

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斗门当地民间一种传统美食,它既传承了广东叉烧的风味,又独创了自身的酱料配方和加工工艺,其特有的酱香和荔枝柴香,饮誉遐迩。

横山鸭扎包:斗门区莲洲镇一种民间传统美食。“横山鸭扎包”是个统称,它包括鸭脚包、鸭下巴包(俗称鸭下铲包)和鸭翼包,采取独特的方法腌制晾晒,捆扎而成。

虎山金巢琵琶鸭:乾务镇虎山村一道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佳肴,因烘烧后外形酷似民乐器“琵琶”而得名,其香味独特,外酥内嫩,深受当地村民和游客的欢迎。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讲究色、香、味俱全。

客家咸茶:客家人好客,遇到吉庆嘉事多用咸茶待客。客家话:吃、喝、吸统称“食”。他们把喝咸茶叫做“食茶”。客家人以“食咸茶“这一独特的茶文化待客,促进交流。

莲洲禾虫:斗门著名的水产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当地农家人还把禾虫精心制作成禾虫干、禾虫饼、禾虫酱,被誉为“禾虫三宝”,名声远播,成为不少人馈赠亲友的佳品。

淇澳银虾酱:此酱以淇澳岛近海银虾为原材料制作,制作技艺保存完整,手艺代代相传。风味独特,具有时令性及地域性的特色。

上横黄沙蚬:莲洲“四大美食”之一,“上横黄沙蚬”的捕捞和烹调的技艺均有一套独特的方式方法。经过近百年的演绎和提升,已经走向成熟并且成为一道公认的闻名遐迩、名播八方的桌上佳肴。

唐家麦记饼艺:此饼艺在珠三角地区流传了数百年的传统广式糕饼基础上加以改进,融合传统广式糕饼以及西饼制作方法,独具一格。在唐家湾享誉八十余载,且蜚声港澳地区。

唐家湾茶果:唐家湾茶果已有百年历史,现存唐家湾茶果品种有36种。一般按年节制作而各具风味,有大龙糕、豆捞、角仔、煎堆、炸糖环、油炸角仔等,花样繁多。

定家湾茶果:定家湾茶果又叫糯米糍、状元糍、油糍等,是三灶镇定家湾村的一种民间小吃,分为油糍、糍粑、棕仔、艾糍、叶仔糍、年糕、年角仔、汤圆、芝麻糊、咸茶等。

新闻推荐

赤坎区美协艺术创作基地揭牌

本报讯记者卓朝兴通讯员谭启滔张博报道:6月7日,赤坎区美术家协会艺术创作基地在位于遂溪的御唐府·螺岗小镇揭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