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硕儒陈昌齐
陈昌齐,字宾臣,号观楼,他一生卑以自牧,谦谦君子,虚怀若谷温其如玉,人们都熟知观楼公“有千年禄切,无百年观楼”睦邻处世的佳话。陈昌齐一生刚正不阿,廉政恤民两袖清风,最恶势利之交,从政数十年未尝一趋权贵之门,亦留下一生傲骨斗和珅的美谈。
陈昌齐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高中进士入翰林散馆,充三通、四库馆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典试湖北,次年充会试同考官。旋转河南道监察御史巡视西城。嘉庆元年升兵科给事中,嘉庆六年补刑科给事中,巡视东城。嘉庆九年出任浙江温处道。嘉庆十四年因事降调,遂解组归。三十余载官场场浮沉,兢兢业业尽忠职守,但最为人称道的无疑是陈昌齐的学识。
1
少年陈昌齐“赋资颖绝,至性过人”,十七岁时,陈昌齐“学问淹博,自十七岁后贯通群籍,《十三经注》皆颂如流”。陈昌齐的一生爱书如命,可谓“读书破万卷”。
四库馆是汉学家的大本营,可以说是“贤俊蔚兴,人文郁茂,鸿才颈学,肩摩踵接”,参加纂修《四库全书》的广东学者,仅有陈昌齐和冯敏昌两位,他们无疑是广东学术的翘楚。陈昌齐任《四库全书》编纂期间,与纪昀、戴震、周永年、姚鼎、翁方纲、王念孙等著名学者同事。陈昌齐能占一席之位,本身就是学术地位的崇高象征。
陈昌齐识广学深,深孚众望,为人所敬重,绝非偶然。乾嘉学派代表性人物王念孙,曾这样评价陈昌齐:“先生为余词馆先辈,后又同值谏垣,公事之暇,屡以古义相告。余宦游数十年,所见缀学之士,既精且博如先生者,不数人也”。王念孙本身就是声韵训诂学之大家,这种高度评价出于旷世大儒王念孙之口,对于肯定陈昌齐来说无疑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事实上,陈昌齐对朴学研究贡献很大,素有“广东治汉学、朴学第一人”之称。
2
陈昌齐学富五车,固然在一般学者必修的经史子集之类著作上下过一番硬功夫,此外在其他如文学、音韵、政法、赋税、医药、地理、数学、天文以至百家众技书籍,亦都广泛涉猎研究,造诣颇深。陈昌齐博广业精,著作等身,可惜的是除《陈子遗书》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刊行外,不少书稿没有出版过,流传不广,很多著作至今不知所踪,据说因邻家失火殃及被烧毁。这批散失的书稿计有《历代音韵流变考》《〈大戴礼记〉正误》《〈老子〉正误》《二十子正误》《〈荀子〉考证》《天学脞说》《天学纂要》《地理书钞》等,这是学术界的重大损失。
陈昌齐潜心治学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他担任三通馆的勘校官时,独自担当地理一门的校核任务。据陈昌齐传略所载:当年直省地志繁杂,不易校勘,而陈昌齐百倍认真,稽核审详,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因此博得"生平最精地理之学"的名誉。事实上,陈昌齐在京都为官时左图右史手披口诵,常常挑灯苦读,这些知识他又能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其任浙江温处兵备道时,能策划测绘沿海地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此外,陈昌齐做学问之余,对艺术亦怀有浓厚兴趣。陈昌齐书法造诣极深,即使用残毫秃笔,于陋纸上也能结成丰腴之体。
3
陈昌齐一生致力于兴学,对广东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陈昌齐丁忧或辞官归乡期间曾讲学于粤秀书院和雷阳书院。嘉庆三年(1798年)九月,陈昌齐因父病逝南归奔丧。至苏州,浙江巡抚欲聘陈昌齐为钟山书院讲席,陈昌齐婉辞。嘉庆四年(1799年)五月达雷州。冬,两广总督吉庆,广东巡抚陆有仁仰慕陈昌齐学问人品,力聘其主讲粤秀书院并任山长。陈昌齐受聘粤秀书院,一直到丁忧结束。清前期粤秀书院为省城诸书院中藏书最富之书院。容府遞视,院长博学,选录高才,学规严格,故此粤秀书院历康、雍、乾、嘉、道五朝,一百四十年间,执省内书院科考之牛耳,诚为省城最高学府,有“海滨邹鲁”之称。陈昌齐不负众望,“选拔萃,举贤书,登甲榜,中隽之彦,指不胜屈,大魁鼎甲,卓出其中,明验大效,彰彰如是”。其时,粤秀书院人才辈出,日新月盛。嘉庆十四年(1809年),陈昌齐辞官回乡,再次主讲粤秀书院。当然,陈昌齐对家乡的雷阳书院同样呵护有加,论文课士谆谆诲人。此外,陈昌齐做过两次考官,第一次是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主持湖北省的乡试。第二次是乾隆四十年(1775年),参与礼部主办的会试,陈昌齐选拔人才不留余力扶掖后进。
还有一件事让人值得称道的,是陈昌齐晚年发挥余热,呕心沥血领衔修纂《海康县志》、《雷州府志》、《广东通志》。陈昌齐在翰林院工作多年,曾担任“三通馆”纂修官、“文渊阁”校理、“四库馆”校勘等工作,有着丰富的纂修经验,陈昌齐无疑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史志高手。
陈昌齐这位南粤先贤,在梁启超眼中他是一代硕儒,其故居“观察第”琉璃瓦细数岁月风情沧桑事,至今依旧激励一代代湛江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骆丽华通讯员钟娜韦钰摄影报道:为进一步提高生活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前日上午,赤坎区中华街道前进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