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项目吴川梅菉头貔貅舞代表性传承人陈钦泉坚守40载 把儿时的爱好当成一生的事业
“舞貔貅叠罗汉”,是吴川市梅菉街道梅菉头一项风格独特的民俗绝技,全国少见。它需要数十人配合叠成4至5层的人塔,最高一层仅一人,即“牌顶”,是整个叠罗汉活动最关键的人选。今年54岁的陈钦泉(又名陈海峰),从13岁开始接触舞貔貅,具有相当丰富的“上牌顶”表演经验,在当地被誉为“专职上牌顶”,是梅菉头“舞貔貅叠罗汉”的优秀传承者。
今年4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陈钦泉(吴川梅菉貔貅舞)榜上有名。
坚守祖辈代代相传的“民俗瑰宝”
“坚守了40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梅菉头貔貅舞这项祖辈代代相传的"民俗瑰宝",继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日前,记者在吴川梅菉头村理事会办公室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貔貅传承基地”,见到了现任梅菉头村理事会主任的陈钦泉。说起舞貔貅,陈钦泉的眼里闪耀着光芒,他详细地向记者讲述了梅菉头“舞貔貅叠罗汉”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以及他与“舞貔貅叠罗汉”结缘40年的历程和感悟。
梅菉头村的舞貔貅又称“紫微降貔貅”,是一种表现人与动物搏斗的舞蹈,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梅菉头人仿照传说中的貔貅形象,用竹篾和藤条制作出来,编成舞蹈借以寄托驱邪纳吉的愿望。这种舞蹈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极富艺术感染力。每逢新春佳节,梅菉头人均表演舞貔貅,世代相传。
梅菉头舞貔貅最特别的绝技是貔貅上牌山,也即是“舞貔貅叠罗汉”,这项民间绝技一般在每年的新春元宵佳节或喜庆之日表演,以祈福驱邪,保佑平安,寄托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上牌山是梅菉头人在舞貔貅的基础上创新的,已有百年历史,早在解放前湛江有一富商,举办采青活动,把“青”吊得很高,邀请梅菉民间艺人去参加,当时梅菉头的舞貔貅艺人就已经通过“上牌山”的形式去采青。
“梅菉头舞貔貅叠罗汉采青活动最高叠过5层,5层的话约需要150人配合。”陈钦泉说,上牌山时,数十人用盾牌相托组成人塔的第一层后,十来人站在第一层的盾牌上组成人塔的第二层,依此方法,可以叠成三至五层的人塔。貔貅从人梯上到塔顶,在上面起舞、采青,舞动时,人塔随着锣鼓声慢慢移动、旋转。这一运用了杂技表演技巧的创新,大大增加了貔貅舞的空间感,使之奇、险、趣的特点更鲜明。现在舞貔貅叠罗汉一般是4层,包括锣鼓、牌桥等共需80人参与表演。最高一层,仅一人,即“牌顶”,是整个叠罗汉活动最关键的人选。
在牌顶上表演舞貔貅,从未失手
陈钦泉说,他最初接触舞貔貅,是1979年,那时他才13岁。他见到长辈舞貔貅叠罗汉后,非常喜欢,接着就请求老师傅教他,开始在梅菉祖庙门前空地训练。向他传授过舞貔貅叠罗汉技艺的老师傅,包括郑文元、陈志焜、林英球等。
“当时几乎每天晚上都去训练,从傍晚6时多吃完晚饭一直训练到晚上10点,三四十人一起练,非常起劲。”陈钦泉介绍说,那年代平时没有好玩的,所以就学舞狮、学功夫,觉得很充实、很满足。他说跟郑文元(绰号“哥五”,已过身)学得最多,因为“郑文元的矮脚狮舞得好看”。
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陈钦泉练就了一身扎实的舞狮基本功。训练几年后,到1984年,当地乡绅决定,在梅菉祖庙由陈钦泉试上舞貔貅叠罗汉。一共4层,陈钦泉在罗汉顶层舞貔貅,他的表现得到乡绅们的一致称赞:“够胆、够力,舞得好”,“腰力、手力足,马步稳。”
自此以后,陈钦泉年年“上牌顶”,表演舞貔貅叠罗汉。
表演时,陈钦泉在牌顶上活动的藤牌中心,仅仅20厘米宽,而且还要舞狮,没有足够的腰力、手力和胆量,一般人不敢完成,“在只有20厘米宽的牌顶上舞,很多人可以上去,但不敢舞狮。”
表演舞貔貅上牌顶时,最怕下雨。下雨后狮头重,藤牌湿滑,非常危险,而这种情况他也曾经历过。在这种情况下,更加要讲功底,讲功夫,而且无安全带,牌顶一散就整体都散。
几十年上牌顶从未失手,离不开传统舞狮扎实的基本功。陈钦泉说,基本功中,训练得最多的就是马步了,这步法是最基础的项目。那时候,每晚几小时不间断练马步。有时他还想尽办法加重训练的强度,比如在手部、腿部等处加上重物。在身顶重物的情况下,还必须纹丝不动,每次训练结束都是汗流浃背,衣服都能拧出很多汗水。
传承,为了让非遗走得更久远
“所有的非遗项目,最大的难度就是传承。”陈钦泉说,作为土生土长的梅菉头村人,他有责任也有义务担当起传承的重任,不能让祖辈代代相传的瑰宝流失。他意识到这项民间技艺传承的重要性,为此,他经常晚上专门培训年轻人学习舞貔貅上牌顶。
在陈钦泉以及现年84岁的广东省“年例”项目非遗传承人凌生等热心人士的大力推动下,舞貔貅叠罗汉这项绝活在梅菉头得到较好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梅菉头直接参与舞貔貅的村民有60多人,全村加起来参与人数有约200人,民间艺术的传承氛围很好。只是参演的艺人普遍年龄偏大,急需补充新鲜“血液”,现在正加紧培养年轻一代的艺人。
“梅菉头的舞貔貅叠罗汉在粤西地区绝无仅有,在省内乃至全国也是很少有的民俗活动。”广东省“年例”项目非遗传承人凌生说,梅菉头舞貔貅叠罗汉技艺高难精湛,表演程式套路丰富,群体气势恢宏,风格独特,是岭南貔貅舞类的拓展与升华,值得大力弘扬和传承下去。
吴川当地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积极支持梅菉头舞貔貅叠罗汉“走出去”,参加各类大型文化旅游活动。“希望让外界更多的人了解梅菉头舞貔貅,了解吴川本土的民间艺术。”陈钦泉说。
新闻推荐
大雨瓢泼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市民措手不及。记者李嘉斌摄暴雨减弱在湛江影剧院路口,交警排涝保交通。通讯员谢伟摄彩虹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