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炊烟

湛江日报 2020-05-03 08:48

陈帮德(徐闻)

炊烟,仿佛总与宁静和谐的乡村和古老的农业文明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好像是乡村题材的绘画、摄影和诗词,又仿佛这炊烟里徐徐腾起的是那古老故事的序言,意境悠远,令人沉醉……

“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就是炊烟的宁静、纯洁、轻盈、缥缈。因为,它既有古朴敦厚的温柔的一面,又有股超凡脱俗的优雅的一面。有风的日子里,炊烟飘摇倏散;无风的日子里,炊烟则袅袅娜娜、和颜悦色。而在无云的日子里,它们就是天空中飘浮着的不意张扬、低调处事的淡色调的云朵。炊烟应是人们繁衍生息的所在,因为有炊烟的地方就有人在;有炊烟的升腾,就会使人感触到一种无处不在可以亲近的氛围,这时炊烟就变成了村庄活着的呼吸与视听,似乎也得到了村庄及家的无微不至的照抚和牵引。

炊烟也是四季不同如诗似画各有千秋。夏、春、秋的炊烟就似农民们的早中餐,需要俭朴,简单中的简朴显细腻,一般都随季节的变迁而不雷同地渐变着。

早晨的炊烟薄薄如纱,淡淡如诗般升起,伴着些雾气,在朦朦胧胧的天空中缓缓舒展。吃过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一天的生活,一天的希望,就此而始。

中午时分,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少顷即逝,一如农人夏忙秋忙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傍晚,“炊烟袅袅牧人归”。这是家人齐全的时候,上学的孩子、远归的游子、劳作的农民,归家齐集。一日三餐,村人最注重晚饭的温馨,因之一年四季,年年岁岁,不管天晴气爽还是刮风下雨,那晚饭的炊烟总是或浓或淡经久不散。

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喜欢吃,所以晚饭自然就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功夫必须到家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村人生活也显得是那样的丰富多彩,鸡鸭鱼肉,年复一年的简朴生活,有了简单中的丰富。

后我虽离家多年,但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的炊烟,醒来后竟枕湿清泪,才终有所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炊烟总是这样悄然袭入我心间,那是家的符号,母爱的象征,也是幸福的欢欣,更是清贫日子里的宁静与满足。早些时候,或是在田间地头,或是在外行途中,瞧见村子里的炊烟升起,便知道那是催促着人们回家。那时候的村子,许多家舍都是几十年不变,居住在这样的一个角落,无争无患,无忧无虑,一种对生活的满足感,都会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我童年很简单,也很清淡。自懂事起,每一天看着母亲一日三餐,点燃炊烟,做出可口的饭菜。那时候的家境大多不富裕,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养育我们六个子女成长。在我的记忆里,家里的生活是勉强能够维持,只是从来不会让我们挨饿,用母亲的话说“一日三餐总是点火的”。八张嘴吃饭,劳动力只有父母。正值长身体的六个子女,能玩能吃,每一次回到家,看见母亲绕着灶台,点着了炊烟,心里是踏实的,暖暖的。推开门,若看不到母亲,我们都会伸手去摸摸灶台,看是热的还是凉的。灶台是热的,肚子就有着落了。

岁月流逝,现在的村子里,已是难以见到过去炊烟升起时的景象,农家的柴火灶,已经用得不多,液化气灶具家家都有。也许,旧的总是会被新的替换,无论我们心里是多么的不情愿,多么的舍不得。

就让缥缈的炊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吧!

新闻推荐

隐姓埋名27年命案嫌疑人落网

本报讯记者黎阳明通讯员劳同江报道:近日,在湛江市公安局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雷州警方经缜密侦查,成功抓获潜逃近27年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