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海岛渔村“软弱涣散”脱胎换骨成先进,五百九十三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扶贫车间生产病号服支援抗疫

南方日报 2020-04-16 06:20

南方日报讯(记者/刘稳顾大炜通讯员/戚照林春梅吴文静)“滴滴滴……”近日,在湛江东海岛调文村的扶贫车间内,七八名女工熟练地用缝纫机赶制供给医院使用的病号服,近两月来缝制出了近千套病号服支援抗疫(见上图,通讯员供图)。距离扶贫车间不远处的智能大棚种植基地里,30多名工人正在忙着将刚刚采摘下来的蔬菜、瓜果,打包装车,发往市区各个市场。

随着多个“造血式”扶贫产业项目的陆续运作,调文村这个南海之滨的偏远小渔村132户593名贫困人员全部实现脱贫,摘掉“软弱涣散”和“贫困”两顶帽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迸发出更加强劲的活力。

“造血式”扶贫促问题村蜕变

调文村共2283户,常住人口8055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2户593人,是省定贫困村。近年来,该村通过开展“党建+”系列工作,选好“领头雁”,各项工作渐有起色。

调文村靠海,村民临海而居,土地少。针对实际情况,该村驻村工作队先后引入专业合作社建设了调文村智能蔬菜大棚基地、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2个农业产业项目,建成了1个光伏发电绿色能源产业项目,建起了占地约720平米的养殖池;设立扶贫车间,承接制衣业务……贫困户在家门口过上了拿稳定收入的“上班族”生活。

贫困户的许玉连家中有4口人,因缺乏劳动技能致贫。村里为她儿子提供了就业培训并推荐工作岗位,一家过上了稳定的生活。

经过数年的造血式产业扶贫,调文村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不足4000元,现在已提高到14378元,于2019年年底提前实现脱贫,摘帽出列。

过去那个村巷泥泞、垃圾成堆、经济落后的“问题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村道宽敞整洁、市场干净有序、家家户户都喝上自来水的美丽新渔村。

扶贫车间防疫关键期堪大用

“我们需要550套病号服。”“我们这边需要200套病号服。”今年过年期间,调文村扶贫车间接到了几个“大订单”。疫情发生后,各种防护物资告急,病号服需求量也急剧增加。村民们春节紧急返岗,做好防护的同时加班加点,赶制病号服供往珠三角多家定点医院。

来自山后村的贫困户李春玲是扶贫车间里的一名工人,去年以来一直在扶贫车间里担任缝纫工,白天在车间工作,晚上同丈夫一起出海打渔,加上担任村里保洁员的补贴,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断改善。

“党支部变强了,村里的环境变美了,村民的生活变好了。”说起调文村近两年来的变化,驻村干部聂智慧颇有感触。今年调文村还计划建设商务中心,打造电商物流服务站,对接湛江钢铁、石化等重大项目,让村民的生活更有奔头。

新闻推荐

观念、思维和语言 陈雨潇诗集《微醺质地》序

一个诗人的写作总是源于他的诗歌观念,也就是说,诗歌创作是从一种诗学观念出发而导引出的深烙着诗人个人印记的话语系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