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市妇幼保健院咽拭子采样医护小组 不惧病毒“面对面”
本报记者林明聪
通讯员孙宁柯莹影
疫情防控离不开一群勇于“逆行”的医护人员,而咽拭子采样,则是距离病毒最近的工作。这项工作要求医护人员直接面对病人口腔,用无菌棉签深入到咽喉部位,停留几秒,左右擦拭……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每一次咽拭子采集,都是一次冒险。
在吴川市妇幼保健院,就有这样一个咽拭子采样的4人小组,负责院部发热患者及住院病人的咽拭子取样工作,她们分别是周凯莹、陈巧云、肖晓玲、林诗敏。她们都是“95后”,年纪轻轻,却勇于担当,迎难而上,织密疫情筛查网。
自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后,周凯莹、陈巧云、肖晓玲、林诗敏就成为并肩作战的小伙伴,她们4个人轮班,一个班次几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每天周而复始,却没有一个人喊累说苦。为了准确获得标本,她们在采集过程中不惧与病毒“面对面”。
“来,小朋友好乖,看这边,嘴巴张大。”周凯莹用手机上的小视频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左手迅速用压舌板压住舌头,往下一摁,右手持无菌拭子迅速采集标本。周凯莹说:“咽拭子采集,采样人被感染的风险更高,咽拭子采样需要被采样人张嘴,将棉签伸进患者喉咙,擦拭扁桃体、颚弓。一个张嘴的动作,意味着可能产生大量携带病毒的飞沫。”
周凯莹说,她们穿着一层又一层的防护服,戴着紧绷的口罩和满是雾气的防护眼罩,头上扣着笨重的防护面罩,由于行动不便,采样这个精细活儿也变得更加困难,尤其是当护目镜蒙上了一层汗珠之后,视线会变得模糊,她们只能尽量靠近患者,以便能准确采集到合格的咽拭子标本。由于条件反射,有些人会突然喷嚏、咳嗽,直接喷向采集的医生护士,采样人此时与患者相距不足50厘米,即便全副武装,稍有不慎,还是有可能被感染。每采样一个人,就有可能与病毒“面对面”一次。
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伯来到咽拭子室,陈巧云轻声地向老伯解释采集注意事项,嘱咐他不用害怕,然后快速而轻柔地帮老伯采集标本。陈巧云说,如果咽拭子标本采集的质量不合格,就有可能导致核酸检测不准确,既浪费医疗资源,又对疫情防控带来极大的隐患。因此,作为咽拭子采样人,必须操作严谨规范,经过培训并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以保证患者与医务人员自身及周围人们的安全;而标本的采集与保存、运输也要注意无菌操作,并确保采集标本合格及保存的有效性、运送的安全性。
咽拭子采集的医护人员,个个都是勇士。当人们问她们“不怕吗?”肖晓玲说:“说不怕就不诚实了,因为我是医者,永不言怕,只是他们需要我,我就来。”肖晓玲说,有的发热患者不愿意接受采样,一看到我们穿着防护服就特别排斥;也有些小朋友哭闹、不配合,一直往后躲。遇到这种情况,肖晓玲和队员们每每都耐心解释,采样对象安心了,大家也安心了。“作为医护人员,我们义无反顾,只有做到了精准取样,保证每项检测结果准确无误,才不负这身白衣。”肖晓玲说。
“我们很有信心战胜疫情,相信很快我们就能脱下防护服了。”林诗敏是4人小组中年龄最小的一员。林诗敏说,为了尽可能做好自我防护,采样小组必须穿好全封闭防护服,戴上防护眼罩、防护面罩等,防护服常常一穿就是几个小时。全副武装之下,憋闷、缺氧最为常见,护目镜很快就被水雾挡住视线。林诗敏说,她们离病毒距离很近,也很危险,但她们从不后退,虽然休息时间很少,但小组的每个人从不喊累,因为她们都觉得自己必须要尽到一个医护人员的责任,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尽一份力。
新闻推荐
社工指导居家老人正确带口罩。社工上门为老人量血压。文/图本报记者何有凤通讯员许志玲疫情发生以来,湛江市“双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