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强基础抓产业 促发展惠民生

湛江日报 2020-01-16 08:26

本报记者林宇云路玉萍

湛江是农业大市,如何做好“三农”文章推动乡村振兴,一直备受省人大代表关注。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努力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一利好,让来自湛江基层的省人大代表兴奋不已。他们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纷纷为“乡村振兴”积极建言献策。

推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省人大代表、遂溪县黄略镇许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许保杨心系家乡发展,希望通过传承发展当地的醒狮文化,推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他说,没有产业作为支撑,乡村振兴难以为继。以许屋村为例,许屋醒狮艺术团作为“中国醒狮之乡”遂溪的主力醒狮团之一,历史悠久,在国内外屡获殊荣。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大力提倡建设特色小镇的大好形势下,该村有意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把许屋打造成集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和文化博览、文化体验、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为一体的中国醒狮文旅小镇,使其成为本地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他这次带来相关建议,希望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给予政策、业务等方面的扶持和指导。

让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省人大代表、坡头区龙头镇上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庞钧耀表示,近年来,广东省把美丽乡村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特别是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他也坦言,在实际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有些地方还是存在财力不足、基础条件限制、群众认知程度低等问题。

他建议,美丽乡村建设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当地群众意愿,讲究工作方式方法,不搞强追命令,不增加群众负担,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在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时,要因地制宜,推行不同垃圾处理模式,实行城乡环境同治,推进城镇垃圾和污水治理设施向农村延伸。

省人大代表、廉江市人民公园园艺工程师袁炳春表示,部分农民对新农村的建设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对建设新农村缺乏足够认识,一些地方存在干部热、群众冷的现象,部分村民感受不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他认为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就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使农民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使农民真正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新农村建设规划先行

“部分新农村建设存在着规划滞后,有些农村根本没有规划,农村的改造太流于表面。”袁炳春曾经看到一些村庄,把村的竹子、树木全部挖光,一些大树、古树也给清理掉,把土地清理平整后种上一些小树苗就是绿化。有些村庄重复清理场地,浪费人力、财力,资金没有用在刀刃上。因此他建议,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对各个农村进行统一规划,确实把科学规划放在首位。应征求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比如对有价值的树木要尽量保留,让农村真正建设成为宜居的美丽乡村。

庞钧耀也赞同规划先行的观点,认为应根据不同区域自然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的不同特点,科学确定治理模式。坚持当地政府主导,做好规划编制、资金投入、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等工作。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资金投入

袁炳春还注意到,有的农田的水利设施由于长年失修,造成小溪小河堵塞,雨季出现水浸,旱季特别是在冬季不少农田没有水用,出现荒芜现象。有的村庄垃圾随处可见,农田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出现板结、退化现象。

他建议政府积极统筹安排资金,对农村的水利设施进行修复。同时,要加大对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落实农业与农村环境保护规划,规范农业产业化与集约化生产模式,有效控制工业化与城镇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

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分配问题,是袁炳春指出的另一个存在问题。“把扶持的资金重点给了特色村,而普通村的资金不到位,有个别村庄资金筹措困难,部分村的道路还沒有完成硬底化,饮水工程也没有,饮水难问题还没有解决。”

“特色村要建设,普通村更要建设。”袁炳春建议,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真正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形式、多类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在继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通过贴息、税收、补助等政策措施,鼓励、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农业农村建设。

庞钧耀则认为在资金安排上要统筹考虑,对经济条件不好、财力不足的地区,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一定倾斜,全省一盘棋,均衡发展。同时要强化产业支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变输血为造血,才能在乡村振兴上持续发力。

新闻推荐

主动对接三大国家战略在跟跑并跑中实现新发展

本报记者林宇云【报告原文: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加强与海南深度融合紧密合作,在跟跑并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