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老区山底村欢庆“禾了节”
小雪季节,位于粤桂边廉江市石角山底的老区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冬节(社)“禾了节”,记者一行参加了这一盛会,深深品味了老区农民庆丰收的喜悦感和幸福感。
农历十月廿八日,是一年四季社中最后的一个社日,也是石角“飞地”山底地区和粤桂两省(区)廉江、化州、陆川三县周边村庄的传统节日——禾了节(社)。此时的山底地区,秋收已完,稻谷满仓,正是庆贺丰收的美好时节。
禾了节的盛宴,除了上好的菜肴美酒外,更多的是传统糕点小吃。老区村民精选上好糯米,经过手工制作成糯米浆,配上灰水原料,经过传统人工舂捣成糍粑,口感非常好。
廉江山底与茂名化州、广西陆川老区山水相连,鸡犬相闻。三地村民同饮一溪水,同耕一垌田,共度禾了节。
“禾了节”据说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一说是当地原住民流传下来的,也有说是山底刘傅氏族人祖先从原居地中原带来的节日,有数百年的传统和历史。据了解,传统上秋收完之后的这一天,闲下来的农民为了庆祝风调雨顺,稻谷生产取得丰收,同时祈求下一年取得更大收成,生活越来越好。当地农民便习惯在农历十月廿八日这一天开塘捉鱼、宰猪杀鸡、做糍粑来供奉土地神,然后大宴宾朋戚友,谁家的宾客越多主家就越高兴,比过年还要隆重。乡亲们除了打糍粑、包粽子、做韭菜籺外,还以其他各种各样的形式欢庆佳节。此外,还有最重要的——请亲戚朋友吃自家做的糍粑,并让他们离开时带一份回家,让更多人分享到他们的喜悦和劳动成果。
深究石角山底“禾了节”,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当地制作的糍粑了。它的制作方式十分独特,风味堪称一绝。据山底地区当地村委干部刘傅玉明介绍,要做出上好的“糍粑”,一是要精选上好的糯米,然后再用山茶子壳灰(黄豆壳灰、芝麻杆灰等都是较好的材料)滤得的灰水(即碱水)浸泡透,约要五至四个小时的浸泡。二是要把沥干水的糯米煮熟成棕黄色的糯米饭。三是要趁热把糯米饭倒入特制的木槽(或石槽)里,用木杵反复将其舂捣烂成泥浆状,越烂越绵越匀越好,越柔越有韧性。现在也有机器进行加工,但没有手工舂捣捶打的好吃。四是要用手将舂烂的糯米浆揉搓,捏成小团或饼状似的坨坨籺,这就是糍粑籺了。粘上糖等甜(近年来发展出了咸味的)佐料就可以食用。笔者走访了几户人家,发现技术精湛、选料上乘、下足功夫捣出来的糍粑,晶莹剔透,让人一看就会垂涎欲滴。石角山底“糍粑”还有多食不腻,久存不腐的特点,是不可多得的民间美食。
石角镇委镇政府为打造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目前已整理相关资料上报省市文化部门,申请加入“非遗”名录,争取将“禾了节”、“打糍粑”等民俗活动,列入国家“非遗”目录进行保护和开发。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何有凤通讯员范结根)12月9日,湛江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组织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家一行6人到廉江市,对营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