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戏曲《聪明的乌鸦》充满童趣受欢迎让孩子们因粤剧而“悦聚”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斯其格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少儿粤曲表演人才受到鼓励
2019广东粤曲私伙局大赛专门设置少儿专场,以此挖掘、培养、鼓励少儿粤曲表演人才。在展演活动上,来自广州、深圳、东莞、湛江等地的少儿民间粤曲团队带来了《民族英雄邓世昌》《佳期》《武松打虎》等粤曲精彩作品。
来自阳江市阳江彩虹曲苑的黄诗洋小朋友,年仅5岁,是本次比赛中年龄最小的选手。她以淡定自若的神情、自信稳定的台风赢得现场观众的赞叹,经典粤曲小调《双飞燕》在她的演绎下别有一番风味。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本届大赛评委之一、二度“牡丹奖”得主陈玲玉表示:“参赛节目水准很高,竞争也很激烈,作为评委,我们一直觉得很难舍弃。除传统粤曲曲目外,还有许多新的作品,这是让我最开心的一件事。”谈到少儿专场,陈玲玉认为:“粤曲粤剧从娃娃抓起,本次赛事有许多年轻的选手参赛,为粤曲发展注入新活力。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新鲜血液参与学习粤曲文化。”
传统粤剧曲目适合孩子演绎的并不多
从多个粤剧粤曲比赛中记者发现,孩子们的表演或会出现唱“同一首曲”的尴尬,比如《荔枝颂》,就是少儿比赛中的热门曲目。此外,孩子们演绎《帝女花》等传统曲目,也让观众感觉“不那么适合”,“听到孩子们演唱爱情作品,觉得怪怪的”。
不少业内专家和开展少儿粤剧教育工作的老师已经留意到这一现象。他们认为,在过去,粤剧多以爱情为主题,孩子们演折子戏比较局限。开展少儿粤剧推广,除了扎根传统,还需大胆创新,使之更适合少儿。
接受记者采访时,陈玲玉表示,评委们也会反思这个问题,“当看到他们唱《帝女花》、看到他们唱一些表达爱情的曲目时,我们的心里也有点不是滋味”。她认为,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创作,“希望大家可以多写一些适合少年儿童观赏演唱的粤曲作品”。
谈到对儿童粤剧剧目的理解,荔湾区三元坊小学的刘玮妍主任则认为,尽管粤曲表演唱、新编儿童粤剧适合小学生演唱,但是现时相关的作品并不多,“我们会倾向于选择适合小朋友表演的剧目,并把这些剧目一直保留和延续——这在推广少儿粤剧方面是很有价值的”。
创作新剧目,符合儿童的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
在近日于粤剧艺术博物馆举办的2019年“穗港澳粤剧日”展演中,来自荔湾区的两个少儿作品惊艳登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老师们透露,他们在寻找粤剧传承的着力点,努力创作更多适合儿童看、儿童演的新剧目,要符合儿童的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
在这次展演中,三元坊小学表演的《聪明的乌鸦》改编自著名寓言故事《乌鸦饮水》,作品唱词动感鲜明,富有童趣,深受观众喜爱。
据三元坊小学音乐老师张莉娜介绍,三元坊小学是一所粤剧粤曲特色学校,孩子们从一年级开始练习粤剧基本功,慢慢登上舞台参与演出。刘玮妍主任透露,《聪明的乌鸦》的剧本来自市剧协组织作家针对小朋友编写的一本儿童戏曲集。作品用跳跃、明快、好唱易念的曲牌、小曲和念白,配以小量的梆黄,便于儿童全面接触粤剧知识。该剧来源于课本故事,极具童趣,“《聪明的乌鸦》贴合小朋友的认知,充满童话色彩。孩子们饰演小动物,这是他们喜欢并能够理解的角色”。
由荔湾区青少年宫承担的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小型剧(节)目和作品资助项目《八仙过海》在展演中压轴登场。《八仙过海》是以民间传说“八仙过海”为素材,根据荔湾区青少年宫原创的两部儿童粤剧《八仙过海》节选和《鱼仙戏浪》进行再创作的新编剧目,讲述八仙与水族化干戈为玉帛,最后飞跃港珠澳大桥,被祖国繁荣富强的景象所震撼。
《八仙过海》的创作主旨是“用中国语言讲中国故事,以儿童的表演带动粤剧传承”。该剧基本上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粤剧唱腔,在角色安排上充分体现了粤剧行当的特点,但在剧本的改编和动作、技巧等方面更适合于儿童。《八仙过海》节选的唱腔中穿插广东音乐和粤剧小曲,并安排了粤剧的多个行当出场,琳琅满目,唱念做打都有,歌舞诗乐的融合,使得剧目可看性强。
黄燕老师是新旧两个版本《八仙过海》的编导。她透露,2006年的版本更传统、更成人化。2019年主创人员为该剧注入更多的时代元素,在音乐、唱腔、动作的设计上更加贴近儿童的特点,带有更多灵动和童趣,为传统粤剧带来不少新鲜感。
化妆间内,荔湾区青少年宫党支部书记喻晓伶正在忙着给小演员整理妆容。她表示:“希望通过粤剧去表现一个儿童熟悉的故事,唤醒深植在少儿血液中的传统文化基因,结合新的审美观,为传统粤剧赋予新的形象。我们更希望让粤剧拥有无限的创新性,令孩子们因粤剧而"悦聚"。”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刘晓文)为加强学校环境卫生治理工作,营造一个洁净舒适的学习环境,11月21日上午,湛江美术中学组织全校师生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