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上县村
平生不饮酒,这次却实实在在地醉了一回,不过醉倒我的不是什么陈年佳酿,而是美轮美奂的上县村。
陆川作家陈志华正在撰写一本粤桂宗祠史。风和日暖的8月3日,他来到廉江,邀我一齐到廉江石城镇上县村旧令黄公祠采风。旧令黄公祠因“廉江石城县第一任县尹黄昱”闻名。9点半钟,我们一行3人从廉城驱车前往拜访。大约过了16分钟,到达目的地上县村旧令黄公祠。
黄公祠建于明代永乐丁酉年(1417年),清代加以修复。面积1118平方米,属砖木、瓦面结构。高约7米,座北向南,内有一匾“甘棠遗爱”,至今602年。停车漫步,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脚印飘落在空旷寂静的地板砖上,竟产生了一种朝圣的感觉。咣当咣当的声音仿佛唤醒了尘封百年的纤细尘埃,用指腹轻轻一抚,淡尘微散,心思宁淡,思绪就像飞翔一样跨越了时空,飞向600多年前的明永乐时代……
祠堂东面约30米有一口“四眼井”,用石块铺砌四只打水眼,是廉江市唯一的特殊石铺井泉,四季不涸。
我与上县村有一种独特的情感。我外公是上县村黄氏始祖黄昱的第二十世孙,土生土长的上县村人。童年时,我在外公家生活了一年,外公外婆对我很好。那时要到外公外婆家,先要在老家河唇镇坡脊站坐火车,到廉江站后,走路约1个小时才到。往上县村的是一条狭窄泥泞的黄泥小路,路面沟壑纵横,坑坑洼洼,泥水横流,有些水潭甚至大模大样地横亘在路中央。记得当时有辆牛车经过,溅起的污水在我们的衣服上留下一个个黄色的斑点。
夏天,热风习习。走在路上,在强烈的太阳光线的照耀下,黄泥小路和两旁的小山上不断地升腾出袅袅的水蒸气来。在折射的作用下,远处的景物产生了变化。有一座高压电线塔变成了麻花辫,大片的树林成了水里的杂草。
到了上学的年龄,我回到老家龙平小学读书。上世纪80年代,我到廉江中学就读。节假日经常到外公外婆家。那时外公外婆尚未去世,外公做得一手好菜,隔三差五我就过去改善伙食,外公外婆住的上县村离廉江中学不远,来回很方便。
我骑着父亲给我买的一辆崭新的凤凰版自行车往返于学校和上县村之间,往年那条狭窄泥泞的小路加宽了,平整路基,疏通排水,成为一条简易的乡村公路。但路面凹陷处经常遇到用于填充的砖头、煤渣、石仔坭等,每次经过时都得小心翼翼才行。有一次外婆给我10元钱,我的心情很好,吃过晚饭后哼唱着小曲从外公外婆家返回廉江中学。很是得意的时候,在示范场附近,前轮遭到重重一记垫撞猛地弹跳起来,猝不及防之中双手丟掉了车把,接着是重重的一跌,躺倒半响我才坐起身来,轻轻抚摸摔痛的藤盖、臂弯,借满天星光,我看到一块半截砖头默默地躺在车轮刚才跳跃的地方。
后来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回到廉江某国有银行上班。当时银行的工资高,好多同事都买了时尚的摩托车。上班一年后,我也购买了一台红色女装大阳牌摩托车。记得是同事戚主任介绍我到银行隔离的车行选购的,价格9800元。
有了摩托车,我常常去看望外公外婆。通往上县村的乡村公路已进行硬底化建设,路面较为平直,通行能力大大提高。不久外公外婆相继过世。我到省城上班,与上县的联系少了,亦很少到村中走亲戚了。
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
现在的上县村变化很大,开着小车行驶在宽阔亮爽的马路上时,那感觉真美!上县村简直一个现代版的“世外桃源”。这是怎样的一种风光呢?看,一幢幢楼房掩映在青林翠竹间,村里的垃圾集中处理,还有文化楼、图书馆、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篮球场等。村庄的主干道安装了路灯,告别了以往农村晚上伸手不见五指的寂寥。那山、那水、那树、那竹,仿佛是一幅活鲜鲜的水墨画,真像进入了仙山瑶池。这等美景,无论在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精美的风景画。
饱览上县村的美景,感受上县村的变化,我们陶醉了。其后,我们在陈志华姑妈家中吃午饭。我们品尝上县米、稻香禾草鸭、果园鸡、红酒……我们又微醉了一回。
返程路上,陈志华收到他那年已80的姑妈的微信:一路平安!
新闻推荐
宋维宙(廉江)“微笑,也是风景”,在这个秋天看到这样一则“创文”宣传标语,笔者如沐春风。微笑让世界变得温馨,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