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深处的商贸印记

湛江日报 2019-10-13 08:44

岁月静静地流淌。

站在湛江霞山人民大道南,我忽然就有点感动。犹记得,2000年9月20日国贸大厦开业的盛况,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那是当时湛江乃至粤西规模最大和设施最先进的商场,商场营业面积1.8万平方米,改写湛江商场营业面积从没有1万平方米的历史。商场开业当天,人头攒动,出于安全考虑,安保人员不得不安排顾客分批入场,这种情景持续了几天,出现了多年没有的排队分批进入商场购物的场面。

此后,赤坎的世贸大厦、兴华广场,霞山的城市广场、数码城,开发区的万达广场、华都汇购物广场等现代化的大型商场陆续建成开业,湛江商业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

不仅商场取得辉煌成就,菜市场的变化也令人瞩目。以前的菜市场以及周边环境,成了“脏乱差”的代名词,经过改造和新建的菜市场干净整洁,恰似商场,到菜市场买菜,似有逛超市的感觉。

我和叔叔带着相同的仰慕,走进湛江中心城区,走进商场市场。七十年时光,离我们仿佛很近,又仿佛很远。近,是可以触摸到它的发展变化,聆听到它前进的脚步声;远,是隔着七十年的阳光和雨露,隔着七十年的时空距离。

叔叔不断挖掘记忆中的商业信息,回顾过去的历程。叔叔今年74岁了,可以说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也是湛江商业发展的见证者之一。叔叔对湛江商业感情深厚,缘于他早年从事过商业贸易工作。同样,我曾在财贸部门工作,也深深感受到社会浪潮冲击下的商业变革。

叔叔在四五岁时,也就是湛江解放之初,他跟随爷爷来湛江市区逛街。当时的湛江商业,仅是一些经营小百货、日杂等零星货栈、商铺和药铺,商业网点很少。赤坎集中在中山路一带,霞山集中在逸仙路一带。那时人们生活水平低,要求不高,能买点日用品就算不错了。那时,许多商品是凭票购买,还要排队,有时,排了半天的队,等到自己的时候,商品没有了,又得第二天再来排队。

曾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家要买一台收音机,要等到叔叔在三个多月后出差到上海才能买到;要买一台缝纫机,也是要等叔叔在半年后出差到广州才能买回来。叔叔将缝纫机搬运回到家时说,为了这缝纫机,几乎累死了,在广州找熟人等了三天才买到,为了省搬运费,叔叔背着包装好有80多斤重的缝纫机,走走歇歇,一路折腾,走了1个小时的路才到汽车站,又坐了10多个小时的汽车才回到湛江。

奶奶在世时,叔叔每逢春节都回乡下老家过年,总是带回我们喜欢吃的炸角仔、饼干之类食物,还有我们喜欢燃放的烟花爆竹。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叔叔省吃俭用省下钱和票证,提前几天骑自行车到赤坎的商店排队购买的。

漫步赤坎商业老街,叔叔指指点点,这是赤坎中山百货商店、牡丹商店、玫瑰商场、外供赤坎商店、东风超级商场、广场文体商店,那是南华大酒店、南光百货商店、南华市场、赤坎宾馆、南溪大酒店、南桥大厦、环球大酒店、华联商厦……有些商场酒店已被改造,不复存在,有的虽然换了不少店主,但是仍然坚守。中山二路是湛江商业老街的一个缩影,自有一段商业渊源。近年已改造成步行街,明亮的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

在霞山商业老街,叔叔指点这地方,那建筑,滔滔不绝:这是松霞商场、财贸商场、军民百货商店,那是友谊商场、光华商场、人民商场……它们的境况与赤坎商业老街的差不多,或被改造,或已拆除,或仍在坚守,同样受到现代商业的巨大冲击。

光阴荏苒,彻底改变了我们商业的面貌。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重游赤霞两地看看我们的商业环境,记忆中曾经熟识的商场,或消失,或容颜尽改。取而代之的是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商业大厦,接二连三地进驻的购物连锁超市,各种品牌商品,应有尽有。

改革开放后,湛江商业网点成倍增长,至2018年底,全市各类批发零售网点达20万个,比1949年增长近100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97.3亿元,比1949年的6156万元增长2757倍。市场经济年代,商业发展到了“船大抗风浪”,湛江应时代发展要求,一批大型商场建成开业,连锁经营、代理制、配送中心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商场灯火辉煌,宽敞明亮,商品大流通,品种繁多,款式新颖,价格合理。这是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

现在,别说要到商场市场购物,就是在网上看好了物品,动了一下手指头,下订单,商品就会有人直接送到家,这是“互联网+商业”,是物流业高速发展的产物。

我们一边行走,一边思考,一边回顾。一次次思考,一次次观看,让我的记忆箱笼留有商业的位置。岁月一直在眷顾着那些在行走的路途中不断思考着的孩子。此时,我的脚步声似有韵律,眼前尽是风景……

新闻推荐

转角遇见“高颜值”花境

位于渔港公园的花境美不胜收。记者欧阳泽摄本报讯记者谢婷婷通讯员叶耀华报道:国庆假期,漫步街头的市民会发现,在一些道路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