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公园散记

湛江日报 2019-10-11 08:39

文/图陆悦(赤坎)

郑和是我国赫赫有名的古代航海家,知道他下西洋的人很多,但知道昆明市晋宁区有个郑和公园的人或许不多,去过的人恐怕就更少。

盛夏之时,我受邀到昆明采风,有幸目睹郑和公园芳容,重温一段震惊世界的中华文明史。虽然从昆明回到湛江已有月余,但每每回想起来,依然心潮激动,深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非凡壮举和远航世界的伟大梦想而动容。

庄严肃穆的郑和公园,位于滇池湖畔、树木掩映的月山上。步入公园大门,拾级而上,郑和雕像广场便闪亮眼前。青松古柏丛中,高大的郑和雕像(如图)屹立在形似宝船船头的基座上,饱经风霜的伟岸身躯,昂首挺胸,英姿飒爽,气宇轩昂。他左手持剑柄,右手握航海图,右脚向前跨步,象征着冲破两千年禁锢,勇敢地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而雕像后面的石壁上则铭刻着一组《开放先驱——郑和》8幅栩栩如生浮雕,再现了郑和当年百舸齐发、帆阵如云、旌旗蔽天的远航场景,令人顿生豪气。

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8年(1433)的28年间,郑和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乘“宝船”62艘,昼夜兼程,先后7次远洋出海,纵横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东非南纬四度以南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犁波耕澜7万余海里,相当于绕地球三周多。郑和航海时间之早、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技术之先进,都远超哥伦布、麦哲伦、达迦马等西方著名航海家,被称为“世界远航第一人”。

月山不高,历史却厚重。600多年前,郑和就出生于脚下这片寻常的红土地,从这里走出滇池走向世界。在公园的西坡上,有一个古老的墓地和一块《故马公墓志铭》碑刻,是郑和故乡遗留至今的最珍贵遗迹。墓地里安葬着郑和父亲马哈只,而碑刻则记录着马哈只生平,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史料记载,郑和本姓马,出生于晋宁区昆阳街道办事处和代村,故居就在月山山麓上,是马哈只第二个儿子。幼年的郑和天资聪明,云南内河当时最大的航运航道滇池,激发了少年郑和航海的梦想和探索精神。可不幸的是,洪武十四年,明军征讨云南元朝残余势力得胜回朝路过昆明时,竟将在滇池旁边玩耍的12岁郑和抓到南京净身入宫,成为内宫太监。不过,郑和并没有因此沉沦,而是跟随大明皇帝朱棣南征北战,屡立战功,被赐予郑姓和委以重任,实现了远航梦想,成就了千秋伟业。

穿过罗盘(指南针)广场,远远望去,山顶上一座形似巨型郑和宝船、并以郑和小名“三宝”命名的“三宝楼”,在阳光映照下格外耀眼。整座建筑雕龙画凤,琉璃瓦制顶,绚丽多彩,古色古香,雄伟壮观,是家乡人民特意为纪念郑和而建。一楼门额上,悬挂着梁启超题写的“海上巨人”四个斗大金字,彰显着郑和海上骄子形象。登楼顶层三楼,极目远眺,五百里滇池尽收眼底,仿佛前方是烟波浩淼的大海,“三宝楼”就像一艘郑和宝船,正在鼓起风帆,乘风破浪,远渡重洋。郑和下西洋筚路蓝缕、波澜壮阔的一幕,顿时跃现眼前。

进入公园里的郑和纪念馆,回望斑斑的征帆远影,作为炎黄子孙,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四层偌大展厅,以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为主线,通过大量历史图片、文献、实物、碑文拓片、复制模型场景,运用现代的声光电高科技手段,还原了郑和千帆竞发闯荡西洋的光辉历程和激动人心的画面,展现了中华文明的高度和大国风范。

航路漫漫,游历漫漫。站在帆影涌动的航海图前,当年郑和这支庞大的木船编队,面对着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茫茫大海,能够“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漂洋过海,不得不说是航海史上的奇迹。他们运用中国人自己发明的指南针,通过星辰定位,精确引航,照亮了前进的航程,成就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时期,明朝正处于“永乐盛世”,国家一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而展厅里的一幅幅照片显示,郑和把大明王朝铁锚抛扎在诸洋沿岸的港湾,也把中华文明播洒在风情万种的异国他乡。他所到之处,本着“以德睦邻”“厚往薄来”理念,与各国广结善缘,开展贸易活动,开通了联系中亚、西亚的海上丝绸之路。当来到灯光明亮的陶瓷陈列品柜台前,我仿佛看到郑和宝船正从江苏太仓扬帆启航,将中国的陶瓷、丝绸、漆器、中药、茶叶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运往海外……

郑和用生命之帆,矗立起一个民族敢为人先的精神丰碑。当我离开纪念馆时,再度眺望金光闪烁的滇池,心中顿时充满新的期盼。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和善的民族,正沿着前人的足迹,高扬风帆踏浪远行,必将在历史上写下新的光辉。

新闻推荐

司法服务保平安

本报讯(记者闵志通讯员杨宗斌)根据市相关部署,市司法局、市普法办密切配合公安部门开展湛江湾燃放烟花的安保工作,确保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