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兰彬故居去来

湛江日报 2019-09-24 09:07

□万益(遂溪)

己亥孟秋,在吴川挚友的引领下,我到吴川市黄坡镇黄坡村参观陈兰彬故居,瞻仰陈兰彬进士。

建于清代光绪元年(1875生)的陈兰彬故居,院前立着陈兰彬在华盛顿向时任美国总统伯查德●海斯递交国书的雕像,这应是陈兰彬的职业生涯和功绩的缩影。围墙边古榕树成荫,根须直垂,有的扎入地下,成了挺直的立柱,体现了年代的久远和人格的坚毅。

故居不显历史上大人物故居的豪华做派,也不具华南园林的特色,但更彰显了陈兰彬的为人和风范。一座二进砖木式结构的普通民房,面积约四百平米,实为接待官员和会客之所,人称“官厅”。进门后便是一个厢房,再往前走是一个大天井,天井两旁有走廊和厢房,挂有陈兰彬事迹的简介和书法真迹,如“文章真处性情见,学问深特意气平”、“卷中金薤垂鸿落,天上玉堂森宝书”等,还有吴川籍的台湾著名画家欧豪年书法《陈兰彬》。

陈兰彬(1816-1895年),字荔秋,广东省吴川村黄坡村人。二甲七名中进士,晚清大臣、学者,首任中国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家。

陈兰彬一生留给后辈的四大功绩: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开创了留学美国的历史。如詹天佑、唐绍仪、梁敦彦等人学成归来,成中国的各项事业的栋梁之材。二是面对古巴华侨受奴役、迫害、生活无着等惨状,请求朝廷与古巴殖民者西班牙当局交涉谈判,签订了《古巴华工条款》,解决了华工不少痛苦、人身自由和合法权益。三是清理积案,昭雪冤案,黄河治水,赈灾。四是弘扬文教,培育人才,著作等身,为家乡修志,为筹建广州陈家祠策划捐款出力。

“天下未尝无才惟须致之以礼,圣德何能数见但当用其所长”,在两侧挂着陈兰彬亲笔所书对联,正中一幅陈兰彬身穿官服的画像前,我久久伫立着,心生敬仰。

1985年5月,时任遂溪县城月镇办公室主任的我,到县里参加历史文物普查会议。城月是一个建于唐未宋初的古镇,大陆通往海南的必经之道,故建有官府的驿站。巡察或被贬海南、雷州半岛的文武官员,必经城月歇息。有“宋时驿舍雷城月,曾照东潭客路长”之说。宋朝建炎三年,宰相李纲被贬海南途中,受楞严寺释琮法师之邀到访湖光岩,对月品茗,陶醉于湖光山色,挥豪写下“湖光岩”三字。李纲获赦免后归心似箭,急返途经城月驿站,未及到湖光岩与琮师拜别,托人捎上两首诗,其中一首《还至城月别琮师》:“衲子来参去不辞,更劳飞锡远追随;赠师银布劳收取,便是金兰嘱咐时。”琮师收后勒石于楞严寺并收藏于藏经阁。

城月驿站今何在?李纲在城月的具体时间、当地的陪同人员有谁?因历史久远,早被岁月湮灭了,伏波将军、寇准、苏轼等名臣的行踪更无从考究,只在《遂溪县志》上留下:二十二都城月村,距县南九十里。

早闻城月镇实荣村曾建实荣堡,也许有意外惊喜吧。我心抱撞彩,身携120照相机,骑着雅马哈摩托车,来到已成桉树林的红土地里寻觅。散落的陶瓷碎片可信手拈来,残缺不全的旧城墙似乎在诉说昔日的沧桑。貌似城门的残垣下躺着几条长石条,刻着字被红土半遮半掩地尘封着。我用相机拍下,拿到照相馆冲洗,交到县上。

2010年3月12日,我到遂溪乌塘镇芳流墩村,拜访返回故里的著名作家洪三泰和著名画家徐江月先生,俩老均为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又是遂溪同乡。

时值正午,驱车前往城月镇食饭。途经实荣村时,我指着村口的大樟树说:该村生态环境保护很好,村中几百年的古老樟树随处可见,带俩老师欣赏一下如何?此言正合尊师意。一棵棵魁梧高大、绿叶成阴的樟树,还用砖砌成台护着,成村中亮丽的风景线。独具慧眼的洪老师深有感触地说:“从樟树的保护看到实荣村有很深文化底蕴。”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把当年在实荣堡寻踪无果之事托出。这可乐坏了二位省文史馆馆员,饶有兴致地前往探秘。我请来村民,开着摩托车引领在桉树林的红土路上,来到堡城门前。原来散落地上的石条,一条横架门框上,一条立在左侧,一条斜卧右侧。看到石条上尘封的字迹,两位老师欣喜若狂,马上用带叶树枝掏泥并清扫,请村民到附近水塘挑水清洗。一会儿功夫,清晰可见的行草体大字展现在人们面前。洪老师高声呼叫:“横额:保聚可风,对联:风仍古邹鲁,地是小蓬瀛。落款:癸丑翰林吴川陈兰彬”。对联大字笔力雄强、浑厚、稳重,雕刻细腻、精致。名人笔迹竟散落在荒野红土间。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省文史馆把状元林召棠、进士陈兰彬等报为岭南文化名人,正在搜集相关资料,特别是真迹呢。

早负盛名的陈兰彬为何给实荣堡撰联题字?原来实荣村是雷州半岛有名的古村落。皆姓陈,与陈兰彬为同姓宗亲。十八世陈宾献公也是贤人,又与陈兰彬同代并相交。建实荣堡时陈宾献公诚邀翰林吴川陈兰彬兄弟前来勘察指导并撰联。除城门对联外,还写了几幅字贴挂在村中陈氏祠堂,可惜祠堂多次维修或重建后遗失了。

惊喜之余,洪老师请来村长和族老,教授保护的具体办法,并建议把对联拓印。徐江月老师是一位雕刻家和拓字高手,烈日炎炎,热浪涛涛,已古稀之年的徐江月,爬到三米高、摇摇晃晃的简易木架上,站立、仰头、俯首工作了八个多小时,汗流浃背,衣服湿透了一次又一次。如此工作强度,即使是年轻力壮的男儿也难以承受。洪三泰老师同是近七十高龄,充当助手,端茶递水,送纸送墨,左牵纸角,右扫尘埃。如此虔诚的治学风范令人敬仰。此情此景,实荣村干部族老大为感动。

众志成城之下,陈兰彬的对联和匾字经一百多年风霜雨雪,终于从荒野的乱石中赫然回到雪白的宣纸上。不日,洪三泰撰写的三千多字散文《陈兰彬真迹在实荣》分别刊登在《湛江日报》和《南方日报》。

面对古人陈兰彬,“风仍古郁鲁,地是小蓬瀛”,永远是激励我人生的励志铭。

新闻推荐

渔民拉大网拉到疑似古沉船龙骨省文物考古专家昨天前往考察

省文物考古专家在吴川市吴阳镇海域进行科考。记者李嘉斌摄本报讯记者骆丽华报道:日前,有渔民在吴川市吴阳镇海域拉大网时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