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泥击屋”到“别墅” 住房变迁见证幸福生活
通讯员黄浩
“家”是一个亲切、温暖的字眼,家是避风港,“有房才有家”,住房条件的改善成为衡量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泥击屋”到小洋楼、大别墅,从挤逼的“蜗居”到舒适“安居”,湛江人的住房条件和质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住环境的变迁,体现了湛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也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近日,记者走访了湛江一些普通市民,请他们谈“住”的变化。
“自己家就像在公园里一样”
今年69岁的吴锦辉老伯,是吴川市振文镇人,目前随小儿子居住在吴川市区海港大道旁一个环境优美的商住小区。吴伯说,其实前年他刚在振文乡下建了一幢4层的楼房,在乡下住得也很舒适,但小儿子和儿媳在吴川市区工作,让他出来住,也可以帮忙接送小孩上学。
“无论是在乡下还在是梅菉城区,居住环境都很舒适,我都很喜欢,都住得惯!”吴伯笑着说,他乡下新建的楼房,面积够大够宽敞,还带着漂亮的农家院子。在梅菉居住的小区,绿化面积大,水电费有人收缴,环境卫生有专人清理维护,进出还有门岗,自己家就像在公园里一样。”
“我小时候住的是"泥击屋",现在住着高楼大厦,简直是天壤之别!”谈到儿时的住房,吴伯仍记忆犹新。他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和一大家人住的是“泥击屋”,父母住一间房,兄弟姐妹住一间,几十平米的土房,一进门就是床,大家挤着睡,非常艰难,后来他的兄弟逐渐结婚成家,家里才翻盖了一间新的砖瓦房,环境稍为改善一些。
吴伯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家的居住环境也在不断的改善,1993年,他在乡下建了一幢三层的楼房,“120平米的房子,虽然不是很大,但对于我们家来说,已经很好了。”吴伯回忆说。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两个儿子相继工作后,家里的经济逐渐改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吴伯说,他的大儿子在深圳工作,早几前在深圳买了房,他也时常到深圳去小住几天。乡下的房子住了20多年,也变成了老房子,前年,在两个儿子的支持下,他将房子拆了建起了4层的楼房,“室内外装修,外墙贴的是红色瓷砖,大家都说耐看、大气。”吴伯高兴地说,新房屋当然要配新家具,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全都置办上。”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居住环境可以说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吴伯感慨地说,“现在每天看着居住的环境如此优美,我内心觉得这日子越过越舒畅了!”
从“泥击屋”到小洋楼,房子越盖越漂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人家住的是泥击屋,用泥砖做的墙,上面是禾草盖的。遇到洪水,泥砖屋被淹过而容易倒塌。”73岁的吴川一中退休教师梁杰告诉记者,那时候的泥、瓦房子时常会漏水,每逢下雨天,屋里放几个盆是家常是,哪里漏水放哪里。
梁杰老师介绍说,在七十年代之前,人们的住房是无多大改变的,农村除了生产队新修少量简易公房,学校、医院修少数简易平房,人们居所基本保持在五十年代时的状况。还有不少人的床仅用石头砌起来,搭上木棒,铺上谷草就成,一住就是十几年,很多人床上垫的是草席。家具也是做工粗糙、简单的桌凳。就是机关单位的职工住房,也十分简单,砖木结构房,一户一间,空间较窄,有的还是集体宿舍,几人住一间,无卫生间,无厨房。
“进入80年代,人们的住房逐渐发生了变化。”梁杰老师说,那个时期,在农村,砖瓦房逐渐多了起来。在农村已经渐渐出现了两层的小楼了,虽然那时候的小楼结构很简单,也没有像现在这么宽敞,但是在那时绝对是有钱人家的象征了。
到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吴川众多农村年轻人开始外出打工和经商,他们把挣到的钱拿回家里建房,农村的楼房越来越多,居住环境持续改善。
“进入21世纪,百姓的腰包鼓了,住房的选择也多了起来。各种洋楼、别墅、高层住宅、花园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梁杰老师说,商品房大量涌现,加大了客厅、厨房、卫生间、阳台的面积,较高档次住宅还有餐厅、书房、储藏室,卧室以外的居住空间大大扩展。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不再满足于住得宽敞,更追求居住环境舒适,各种配套设施齐全,既要住得舒服,又要住得有品味。”
住房变迁见证时代进步和百姓幸福生活
“住房是百姓安居之本,这几十年来,我从一个老百姓的角度看到了变化,从房子这个最贴近生活最不可或缺的产品的不断变化,反映出了7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居住水平的不断提高,”梁杰老师说,“我们那一代人经历了物资从少到多、从劣到优的过程,切身感受到了这几十年带来的可喜变化,也对如今的生活充更加珍惜和满足。
“过去我们村很多村民也住"泥击屋",现在,每家每户都住上了大别墅。”吴川市塘?镇杨赤里村,因乡贤杨松出资向每户村民各赠送一幢别墅而广为人知。杨赤里村与化州交界,人口200多人,以前是一条落后闭塞的小山村。从2017年4月底开始,整村拆旧建新,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仅用了一年时间,全村基建部分基本完成。村里40幢规划整齐、外观划一的三层半红墙别墅,成为吴川新农村建设的又一张亮眼名片。值得注意的是,该村别墅群中,保存着一间“泥击屋”,它在提醒村民们要牢记过去的艰苦岁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湛江市人大代表林壮锦认为,住房的变化,就是社会变迁、时代进步的缩影,见证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大部分群众都住上了楼房,从泥击屋到小洋楼,从“蜗居”到“安居”,新中国成立70年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党的好政策帮助下圆了安居梦。而且住房形态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花园洋房、独栋别墅越来越多的建筑形式被发掘,花园洋房的环境优雅、郊区别墅的安静舒适,极大提升了人们的居住舒适度。可以说,住房形态迈入了现代化阶段,人们从过去为了住房发愁,发展到今天的择优而居,城乡群众住房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
我们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居住环境越来越舒适。
新闻推荐
全国“书香之家”之一吴川籍文化名人凌世祥家庭 书香永相伴 翰墨代代传
凌世祥(左三)捧着“书香之家”牌匾。凌世祥(左三)与亲友一起研究书法。文/记者卓朝兴通讯员黎劲风图/记者李嘉斌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