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爱而起 湛江一中大洋学堂成立十周年有感
十年弹指一挥间,大洋学堂从建设到立校已十余年了,也是仅仅经历十年的打磨,一所享誉盛名的乡村名校办成了。这一切源于爱,可以说,大洋学堂皆因爱而起。
我认识赵明先生亦因大洋学堂,我敬佩他对教育的爱,对家乡人民执着而又热烈的爱,这份爱真诚、无私、厚实、深远。吴川乡贤历来都有慷慨捐资办学、修路、建舍、助弱的传统,而吴川塘缀镇的赵明先生,身在异乡,却惦念家乡的教育,思考如何让农村家庭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于是他捐资三千多万元,为家乡农村建起了这所学堂,并无偿地赠予政府。学校虽然位居乡村,但由于赵明先生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且全程参与设计、施工、装修,学校布局精巧、合理、独具匠心,颇有欧洲学校的特色。从此,邻近乡村的小孩告别狭窄、陈旧、破落的校舍,来到这间条件不输给城里而又充满希望的新校。
仅靠漂亮的楼宇,还不能为家乡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而赵明先生对家乡人民的爱,正是这句话的实践,也浓缩在他对大洋学堂所倾注的爱及付出上。为了办好学校,他不辞劳苦,用心、用力思量学校的发展,以他的智慧、企业文化凝聚社会、教育精英,集思广益,集才用之。
没有文化的学校,不是一所真正意义的好学校。为了配合学校优质发展,大洋学堂聘请原湛江一中校长杨燊先生为学校顾问,对校园文化进行规划、设计。杨燊校长退休多年,他的奉献也是爱的体现。家的文化、传统文化、经书文化、育人文化等植根校园,并在师生不停耕耘下逐渐浓烈起来。我特别喜欢学校大门口的二副对联:“大大方方争读清华北大,堂堂正正考取哈佛剑桥”“洋东洋西洋南洋北洋学堂,学古学今学中学外学东西”。我坚信在这样的文化引领下,大洋学堂的学子将有无限前途。
为了加快学校优质发展,需要名校助力,于是就有了今日之“湛江一中大洋学堂”,这个整合得益于赵明董事长的睿智,得益于湛江一中校领导的决策,得益于湛江市教育局的支持,得益于张炎纪念中学的鼎力付出。于湛江一中而言,无偿使用校名,输出教育模式和管理方法,都有感于赵明先生对社会及教育事业无私的奉献,亦是尽学校之社会责任,报效国家。
大洋学堂成立了由十人组成的校董,通过章程和会议制度把他们团结起来,共谋学校发展大计。董事会有别于国内学校监视模式,没有招生特权,完全自愿地参与为学校发展献策献言,为全校师生树立奉献爱心的榜样。
赵明先生不仅奔波于建校、办校,还倾心于学校质量提升,专门成立了助学金、奖教奖学金,为师生排忧解难,为师生不断提供精神助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大洋学堂的教师为学校高质发展传播了师爱。大洋学堂师生创造了吴川教育的神话——大洋学堂中考升学率、学校综合成绩最近五年连续居吴川所有同类学校第一。尤其值得惊叹的是2019年中考成绩,今年总共有30名初三毕业生,总分800以上24人,最高分874分,其中11人考上湛江一中,8人考上湛江二中,7人被岭南师范附中录取,其余4人考上吴川一中,30人全部考上省市重点高中,实现“没有一个拉下”的目标。
更让人欢欣鼓舞的是以下这组数字,自上世纪60年代至2019年大洋学堂建立起来数十年间,大洋村民子女中没有一人能考上高中(户籍外迁到城镇的除外),而2019年大洋学堂学子首批毕业生参加高考,大洋村民子女有6人考上大学,其中毕业于湛江一中的赵观玲考取华南师范大学,旨在做一名乡村教师;2019年中考又有4名该村村民子女考上重点高中,这可谓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将带来深远的影响。现在的大洋学堂校园干净整洁,教师敬业爱岗,学生文明有礼,是一所充满朝气活力的学校,是邻近村民及孩子向往的学校。
教育乃国之大计,民之所需。大洋学堂的发展告诉我们,学校不仅需要现代的校园、校舍,更需要现代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文化、科学的管理和敬业的教师团队。这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推动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之路。
大洋学堂,因爱而起;大洋学堂,因爱而强;大洋学堂,因爱而续写教育传奇……
新闻推荐
湛江金沙湾彭镇强摄羊城晚报记者袁增伟通讯员黄少娥风自南海来,潮涌湛江湾。七十载砥砺奋进,四十年改革开放,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