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土壤打交道近40年 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所长徐明岗

湛江日报 2019-09-09 08:36

徐明岗在指导学生进行土壤研究。通讯员 冯文星 摄本报记者张永幸通讯员田婉莹

要不是2015年、2018年,四年间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且都是排名第一,人们可能还不会关注到徐明岗,因为他平时太低调了。

从1980年踏进西北农业大学的校门开始,徐明岗选择了土壤学,近40年的人生从此就与土壤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7年2月,农业农村部党组委派徐明岗到位于湛江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简称“中国热科院南亚所”)担任所长。56岁的他,接过新的担子,再次踏上征程。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是万物之源、农业之本。但我国由于人多地少,用大量化肥、农药投入来维持粮食高产和稳产,导致地力退化日趋严重。为了解决我国农田土壤肥力提升及退化土壤改良的关键科技问题,徐明岗一头扎进了长期定位试验这一领域。

“我这一辈子就做长期试验,把它做到极致”

做试验不难,难的是做长期试验。

199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选派徐明岗担任祁阳红壤实验站站长,徐明岗没有丝毫犹豫,收拾行囊前去赴任。他早在读大学的时候就下定决心,把此生奉献给土壤学。

研究土壤的路有千万条,为什么徐明岗选择了最艰苦最困难的长期定位试验?这源于祁阳站第一任站长刘更另院士等老一辈土壤学家扎根农村、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和带领;源于徐明岗内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长期试验是难,但只要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再艰难也要有人去做。

2002年,前往英国洛桑试验站的一次访学经历,更坚定了徐明岗做好长期试验的决心。

这个创建于1843年的试验站,保存了170多年来的土壤样本,比黄金还珍贵,进行的一些长期定位试验至今已有150~170年的历史,为农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现在,这些长期试验对探索现代农业可持续性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洛桑试验站学习半年,徐明岗受益良多。回国后,徐明岗决心把祁阳站打造成洛桑试验站这样的长期试验站,推动我国土壤学科发展。他说:“我这一辈子就做长期试验,把它做到极致。”

说来容易,做起来是真难。长期试验,意味着见效很慢,辛苦付出但一眼看不到成果;意味着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荣誉、奖励,默默无闻,清贫寂寞。徐明岗都快记不清楚,自己有多久没有节假日了。特别是国庆假期,这些年,他几乎都是在采样中度过的。因为这个时节正是北方玉米收获的季节,也是土壤采样的最佳时期。

没有节假日,在徐明岗看来,并不是困难,也不是辛苦。他最忧心的是,试验经费不稳定,开展长期试验需要项目经费,在项目经费没到位的情况下,徐明岗和祁阳站科技人员经常默默掏出工资先垫上,保证最基本的试验不中断。

最艰难的时候是1996年到2000年间,试验站缺乏经费,徐明岗没有放弃,他带着大家各种途径找经费,没有钱进行实验分析,那就先把土壤样品采集回来,等以后有了经费再分析。正是这种坚韧的品格和坚持的精神,铸就了祁阳站的厚积薄发。从2009年以来,10年间,祁阳站连获5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全国农业野外科学实验站的先进典型,被誉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时代科技先锋,成为全国农业科技战线的一面旗帜。

生活从来不会亏待真情付出的人。徐明岗个人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率先阐明了我国农田土壤有机质演变规律与提升技术,实现我国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与粮食增产协调发展;首次揭示了南方红壤酸化特征驱动因素及防控关键技术,填补了高强度利用下红壤农田酸化时空特征和驱动机制研究空白,近3年在湖南、江西、福建等省累计推广10820万亩,pH提高0.2-1.0,作物增产12-27%,累计新增经济效益125.8亿元;构建了中国农田土壤肥料长期试验网络,在全国布局了278个土壤质量实验站,开展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推动土壤学原始创新……

徐明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48篇,其中SCI论文59篇,出版专著12部。获世界粮农组织土壤保护杰出贡献奖、美国农学会农业科学奖;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周光召基金会首届“农业科学奖”。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2017年2月,徐明岗开始担任中国热科院南亚所所长。

“我来到南亚所后,收获很大,真正了解到"中国热区小,世界热区大"的内涵,中国热区面积有52万平方公里,世界热区有5200万平方公里,中国热科院是推动我国热带农业走出去的主力军,做好了中国热带农业的科技创新,将引领世界热区农业发展,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徐明岗带着这样的初心和信念,走上了新的岗位。到了所里,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梳理团队,提升团队骨干的科研思维能力。

在带团队的过程中,徐明岗很注重“领”和“导”。南亚所芒果研究室主任王松标回忆起徐明岗带团队的情景,感触很深:“徐明岗到了南亚所后,让我们每个研究室主任都用PPT汇报一下研究成果和今后计划。我们汇报完以后,他很不满意,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芒果,全世界现在研究到了什么程度?我们想研究到什么程度?我们研究的和其他单位又什么不同?我们是从气候、地域,还是品种特性上进行关键技术攻关?一条条都要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整整四轮汇报,王松标才过关。通过汇报,王松标发现,芒果科研的方向更加清晰了,未来的路也理顺了。

徐明岗给南亚所科技人员带来的不仅是科研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理念的转变和提升。王松标说:“以前,我们做科研的动力主要是评职称、发论文。现在,他给我们打开了一扇事业的大门,我们现在是带着干事业的劲头来做科研。”

中国热科院南亚所科技处副处长宋喜梅对此也颇有感触:“我们所原来的工作节奏比较慢,徐明岗来了以后,像一块石头丢进水里,激起了一片水花。刚开始,我们以为他是北京来的领导,会不适应我们的艰苦,后来发现,他比我们过的艰苦。他虽然50多岁了,但拼搏精神不亚于20多岁的年轻人。

“我们都是追梦人,有梦想就有永恒的动力”

努力、拼搏、坚持、高效,是徐明岗给南亚所职工留下的工作印象。

加班,是他的工作常态。中国工程院院士黎介寿的座右铭“八小时以内出不了科学家”,徐明岗牢记在心,并身体力行。南亚所地处湛江市郊区,所里有通勤车方便职工上下班。因为加班,徐明岗经常赶不上班车,他索性就自己买了辆车。从这以后,17:00—22:00这5个小时,成为他最珍惜的工作时间:“这段时间没有人打扰,工作效率特别高,很多材料都是这个时间段写出来的。”

作为科技处的负责人,宋喜梅跟徐明岗工作的交集最多,在她看来,徐明岗每天都处在超负荷的工作状态。晚上11点发的邮件,12点就收到回复,有时候是凌晨一两点钟。“徐明岗的风格就是不管多晚都要把今天的事情处理完。再忙,再苦,再累,他也坚持。”

作为南亚所的所长,徐明岗的工作特别繁忙,出差是家常便饭。旅途中,他会拿出笔记本电脑,随时随地办公。有一次,徐明岗和同事去云南临沧市出差时,遇到强对流天气航班晚点,大家在机场从上午等到下午,同事们都很烦躁、着急,不时去询问、催促,而徐明岗却很淡定,一直抱着电脑工作,那种投入、专注,飞机延误对他没有产生丝毫影响。他这种对时间的把控能力和奋斗精神,让同事们深感敬佩。

徐明岗就是这样,一点一滴,以身作则,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敏锐的科研思维、丰富的学识、谦和的品格、强烈的事业心,以他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南亚所干部职工的爱戴和追随。

新闻推荐

第二届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民进组织联谊座谈会在湛召开 不忘合作初心 继续携手前进

本报讯(记者闵志通讯员陈燕)9月5日至6日,第二届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民进组织联谊座谈会在湛江市召开,主题为“不忘合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