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巷里的福与怜

中山商报 2019-08-27 18:08

□魏红丽

“你是最幸福的了,有书读,家里生活也好了。”这是哥哥姐姐们每次聚会回忆以前的生活时总会对我说的一句话。

我真的幸福吗?童年不是应该有父母疼爱吗?而我努力回忆,只记得在瓦屋一个阴暗潮湿的隔室,关着一个中年妇女,大家说这是我妈妈,我有时进去跟她玩玩,喂她吃饭,帮她洗脸擦身……她有时很安静,嘻嘻笑着,有时不断推着木门砰砰响,发出我听不懂的咦啊声,每当这时我的心也跟着砰砰跳,姐姐们就叫我把门闩拴紧。关于妈妈,除了这点记忆,就是我刚读小学四年级时家里办的丧事了,妈妈走了,那时我并不懂得伤心。

而关于爸爸,我只记得他声音很大,大家都称他“雷公”,加上他经常面容严肃,我不大敢靠近他,他也没时间管我。唯有两次他给我记忆犹新的关爱,一次是我读初中时,刚吃完晚饭,冲个凉,我感觉肚子又饿了,就喊“我还没吃饱”,爸爸马上张罗一番,摆好饭菜,我就巴拉巴拉两下子喂足肚子。另一次,我下午刚放学回来,爸爸端出一盘蒸好的鱼肝让我吃,说“你要补视力了”。记忆中,也就仅有这两次让我感受到爸爸温情、慈爱的一面。

缺失父母疼爱的我幸福吗?

我大姐1961年出生,很多人以为我是她女儿。记得我7岁读一年级放学时就经常跑到她家吃饭,也帮忙看护小外甥,别人还以为我们是姐弟俩。我二姐的夫家就在我们家对面往前走几步,那是一个有着大约两百平方米露天院子的大宅。因为他们家经常大鱼大肉,我也就常留在那儿吃饭。我读初中时,家里要建三层小楼房,我们就搬到二姐家住。楼房建好后,几乎成了柳絮巷里最美观的小楼。一二楼用作针织厂房;因听说老人可镇宅,爸爸被安排在一楼的一个小房间内居住;三楼给哥哥娶嫂子;我和三姐则挤在二楼的一间用屏风隔开的小空间里,那里只够摆放一张双层床和一张长方形书桌。我读师范时,三姐也嫁人了,她比我大六岁,她夫家虽然离娘家远,但离师范近,我有时就跑到她家大吃大喝。现在的我身高1米68,是姐妹中最高的一个。他们说,好东西都被我吃了。是的,我有好几处吃住的地儿。我还记得,哥哥曾说“你要零钱,就到镜架后面拿”,那是一个斜挂的镜子,背后就是姐姐哥哥故意放的零钱。现在想起来,我身体成长的物质需求是得到了满足,但家里一个让我安静学习的房间都没有。我的精神需求有被重视吗?我幸福吗?

我一直好奇,妈妈为什么那么大年纪还生我?她生的是什么病,为什么会生病?大姐应该是最清楚的,大姐夫是当时当地难得的大学生,最有文化。长大后的我追问他们,才了解到这一切——

我的爸爸,1936年出生于湖南衡阳,他195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抗美援朝后备志愿军,跟随部队来到广东省湛江市海康县(现在的雷州市),他们部队驻扎在官茂村,1960年在部队与当炊事员的妈妈(雷州新坎人)结婚。爸爸1962年转业,当任白沙镇建筑工程队副队长,1964年响应国家政策“从哪里来,回那里去”,爸爸应该要回到湖南衡阳接受安置,但妈妈不愿意。几经周折,爸爸转到白沙粮所工作。1970年至1972年,爸爸被批斗,家里所有能搬的东西都被搬走,妈妈这时却怀孕了,我的三姐就是1972年出生的。此后发生了什么,这一直是个谜,妈妈不说,回家的爸爸也从不提。自此,妈妈精神有些恍惚,因为我哥哥是魏家独苗,于是1978年她又生下一个孩子,那就是我。之后,妈妈的精神抑郁症愈发严重……

如今回想,我的妈妈,曾经经历过怎样的身心煎熬?我的爸爸,一个外地军人,如何在异乡艰难落户?他们为了膝下儿女,受了多少苦难?我怎能抱怨父母的疼爱不够?在失去妈妈后,我的爸爸一直孑然一身,我何曾替他想一想,他所承受的孤独和悲伤?

1995年,在哥哥姐姐们的安排下,我入读雷州师范学校。全寄宿的学校生活,让我甚少回家,即使回家也是为了拿生活费。爸爸在哥哥结婚时就把所有家业给了哥哥,我的生活费自然都是跟哥哥要的,爸爸就像家中雇请的“守门人”,对于我而言,也就是一个称谓而已。再后来,我的工作和结婚等事情,都得到了哥哥姐姐帮忙,爸爸只是一名“后勤”。

2002年,我随丈夫工作调动到中山,那一年,我有了自己的孩子,由于平时工作和家务繁忙,我与爸爸的接触便只剩下回老家时的探望,彼此只是嘘寒问暖,没有别的话题。几年后,爸爸身体每况愈下。2011年暑假我在医院照顾他时,他时时跟我提起往事,尤其是参军的事,家乡湖南的事,但我不怎么听进心里,他常常欲言又止。2012年,爸爸终究因为身体原因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时我才猛然意识到,我从此没有“爸爸”叫了。我第一次感受到失去亲人的心痛。办完丧事后,我想了好多。大概是在为人父母之后,我才懂得了父母的不容易。

现在,每当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我就会想起我的父亲,想起他生病时看我们的眼神,那里面有多少思乡情,多少无奈,多少对生活的哀叹呀。之前爸爸生病时,我怎么就不愿意多听听他的故事?我为何就不多争取时间陪陪他?不满足他回乡的心底需求呢?我眼睛湿润了,这成为我永远的遗憾和歉疚……

我幸?我不幸?现在看来,似乎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好好珍惜身边的人。

新闻推荐

陈瑸形象塑造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读《大吏陈瑸》

○史习斌(岭南师院)本土作家陈吴森根据陈瑸的事迹创作了四十集电视剧本《大吏陈瑸》,是本土文学创作的一个重大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