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里落地生根
市教育局从2013年开始,以创建特色文化校园为突破口,以经典诵读为抓手,重点推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加强中小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打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品牌。(据8月6日《湛江日报》)
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活动在全国遍地开花,这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打造文明校园、树立文化自信是一件大好事。但如何把好事办好,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里落地生根,却考验着各地教育部门的智慧。找准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的突破口,掌握其正确的“打开方式”,十分重要。
从各地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多表现形式、载体、传承人都希望能搭上传统文化进校园这趟“班车”,一起“开进”中小学的课程表里。一些学校“照单全收”,结果这类课程就成了文化的“大杂烩”。这种“大杂烩”,虽然看起来是口味多样,能解决众口难调的问题,但实际上却是简单地把各种文化叠加一起,就如把所有食材都倒进一个锅里煮,食材之间不分主次、互相串味,而且由于食材千差万别,火候难以把握,难免有部分“煮不透”,学生“嚼不动”“吞不下”。
所以,做好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一个关键就是找准突破口,“贵精不贵多”,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性格特点和成长规律,科学地搭配“食材”,烹调出最有营养、最受欢迎的文化大餐。
从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湛江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做好诵读经典这篇文章。从2014年起,湛江市将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地方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每天一诵读,利用早读、晚读时间诵读经典10分钟;每周上一节经典赏析课;每学期搞一次研讨课;每年举行一次诵读展演活动,开展班际、校际经典诵读比赛——“四个一”的要求在全市中小学落地。在其影响下,湛江市中小学校园里“学国学、读经典”蔚然成风。
经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延续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经典中“君子坦荡荡”的为人之道、“玉不琢,不成器”的人格塑造、“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处事技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图报等,对于青少年的成长都大有裨益。通过日常的吟诵朗读,这些经典中的精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风貌,有助于塑造优秀人格。另一方面,诵读经典,对于语文素养、写作能力的提升均极有帮助,而且摆脱了“死记硬背”的条条框框,更容易让学生感受经典文字之精炼、思想之博大、意境之深远、韵律之优美。
传统文化进校园,需要小火慢炖、细咽慢嚼,希望湛江市学校能不断探索、深化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好办法,在教师培养、家校共育、德育作业等方面想出更多新点子、好办法,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成为湛江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一大品牌,成为湛江市创文的一大亮点。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卓朝兴报道:8月4日,由湛江市硬笔书法协会主办的“第一期湛江硬笔书法讲座”在赤坎举行。本次讲座由广东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