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老中医: 活到老,学到老,才能更好地救治病人
开栏语:
为促进江门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发掘民间医术医方,让中医更大范围地服务民众,今起,本报与天辅安中医馆联合推出《寻找民间中医高手》专栏,希望以此带动发掘民间中医力量,发现民间医术妙方,从而进一步弘扬中医药国粹。敬请垂注。
从医40年的全汉权,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医对他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甚至有一股冲动,就是你不求我,我都要给你看病。我觉得我能把你的病给治好,我对中医的热爱就到了这种痴迷的态度。”今年已经70岁高龄的全汉权,还准备继续在中医方面深耕,从没打算停下自己追梦的脚步。
文/图江门日报见习记者刘倩
出身中医世家对中医从小就耳濡目染
“舌头伸出来看看,最近大便怎么样?”给病人看诊的全汉权总是耐心细致问诊,沉思把脉,左手换右手,仔细诊疗。这样熟悉的动作在全汉权看诊的40年里已是常态,望闻问切、对症下药,经他手治愈的病人,可谓成千上万。
全汉权的中医情怀,源自于从小的耳濡目染,因为他出身于中医世家。“从小看着父亲给病人治病,我就在一旁默默学习。农村条件差,父亲就无偿施药给那些看不起病的乡亲,这让小时候的我感触很深。我父亲给我留了很多书,我把父亲的几本中医书读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全汉权说,正是这种文化熏陶与家风传承,让他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他是病人心中的好医生
很多人找全汉权看病,除了因为他国际中医师、国际针灸医师、疑难病特技名师、儿科专家、全科中医师这些名头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全汉权多年来在一线临床中接触了很多不同的病人,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他总是竭尽所能,耐心细致地依据各类患者的具体病情,对症下药,用疗效说话。
“全医生,您还是周四在新会馆坐诊吗?上次吃的药,效果不错,我最近想再过去找您开几服。”采访期间,全汉权接到一位患者的电话。这样的场景经常发生,40年里很多病人把全汉权当作亲人,他的手机也几乎成了热线,无论白天黑夜,病人都来电咨询,他成了病人心中最信任的朋友。
“当医生就是要有耐心,毕竟病人是困难群体,我们当医生的是他们心里唯一的依靠。”全汉权说。
吴女士是香港人,患有荨麻疹,很容易复发,一直没有办法根治。通过熟人,她找到了全汉权。“这个方子是我以前在一本明朝的《名医类案》中读过一个很奇怪的医案,当时这个方子治好了很多皮肤病人,因为我喜欢做笔记,所以我就记下来了。我把这方子用在吴女士身上,没想到两个月就见效。”全汉权回忆道。
从医40年,依然勤学善思
一个个成功的案例,是全汉权从医多年的成绩单,而他则谦虚地表示,这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学习的结果。正因为他不断学习,继承中医优良传统,收集总结大量行之有效的验方和秘方,再进行辨证施治,才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从医40年,全汉权依旧保持勤学善思的学习热情,时常对中医知识温故而知新。“以往学过的知识,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只有反复地学习,遇到病人的时候,才能更精练、更自信地开处方,治疗效果才会更好。”全汉权说。
对于肿瘤顽疾,全汉权也在不断深入研习治疗方法。“上世纪80年代,我用一元买过一本叫《肿瘤病》的书本,当时深有启发。那个时候医疗条件很差,我亲眼见过有病人因肿瘤而痛死,这让我感触很大。我想我应该在这一方面有所研究。”全汉权说,“许多医生有一定成就后,就不再想着进一步学习,我觉得医生最不应该的就是固步自封,医生应当对病人负责任。”
“中医是传承了几千年的哲学,一个把中医哲学学透的人,他会结合病人人体的机能,比如说两个病人都是头晕,但一个是气血虚,一个是肝火旺,中医就要进行辨证治疗。”全汉权说。
或许,中医对全汉权来说,就像王小波写的那本书——《爱你就像爱生命》。
医学指导
全汉权:
国际中医师、国际针灸医师、疑难病特技名师、儿科专家、全科中医师,曾任湛江博爱医院中医科主任,多次参加国家级肿瘤学术活动,擅长采用肿瘤学会推介验方分型诊治肿瘤病人,兼治内外妇儿及疑难杂病。
新闻推荐
“韦帕”逐渐移向越南东北部沿海 湛江市周末天气以阴天阵雨为主
本报讯记者陈凯杰通讯员吴德平报道:记者从湛江气象台获悉,今年第7号台风“韦帕”(热带风暴级)已远离湛江市,以每小时15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