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北村: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坡头官渡镇泮北村,湛江市著名革命老区村。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该村就成立农民协会和农军开展革命武装斗争。1939年,该村共产党员、热血青年陈信材根据中共雷高工委指示,在本村办起了遗风小学。中共雷高工委在此设立交通联络站,后成为中共南路特委重要革命活动据点。为了人民翻身解放,该村有10名革命志士先后献出宝贵生命,被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艰苦奋斗,努力改进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积极保护和修缮革命遗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1957年,该村被省人民政府评为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老区村庄。遗风小学于1999年被评定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被评定为湛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村民踊跃捐款
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为了永远铭记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和革命精神,碑头村村委会(泮北村属该村委会管辖)党支部和泮北村舍得下大功夫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以彰显红色基因。村民热烈响应,出钱出力。接待我们采访的碑头村村委会党支部书记黄安勤不顾天气炎热,带领我们逐一参观瞻仰泮北村革命烈士纪念碑和中共广东南路特委在泮北村的重要革命据点旧址——遗风小学。泮北村革命烈士纪念碑耸立在泮北村南面的山坡上,高12多米,由大理石贴面砌建.周边青松翠柏围绕,庄严肃穆。黄安勤介绍说,泮北村干部群众为了传承红色革命基因,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发动村民和外出工作人员,筹集到10多万元,终于在2004年建起这个纪念碑。每逢清明时节,村民和遗风小学的学生都主动前来瞻仰拜祭。
在中共广东南路特委泮北村旧址,笔者看到建筑工人正在顶着烈日按照原来的旧址模样开展施工修缮。黄安勤告诉笔者,为了复原革命旧址,便于人们参观学习,该村将原来旧址翻新修复,将原在旧址上建有的旧祠堂迁移另建,并千方百计腾出三亩多面积大的空地拟建红色文化广场。在村干部陪同下,我们来到新建的遗风小学,五间课室一字排列,墙体洁白。门前一棵10多米高的柏树挺拔耸立,生机勃勃。村干部说,遗风小学于1939年创办,培养了大批人才和革命志士,同时为中共南路特委开展革命活动作出很大贡献。遗风小学在新中国成立后曾易地重建,历经几十年风风雨雨,早已破旧不堪。前几年,村干部动员村民捐资重建遗风小学,村民无论是青壮年或是耄耋老人,人人都积极响应,很快,重建得以顺利开展并竣工。难能可贵的是,遗风小学自1939年建成开学至今,无论历经多少艰难曲折,无论师生或多或少,一直坚持招生办学,不但方便人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和行动上植入红色基因,传承光荣革命传统。陈枫老人还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捐赠维修和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在他的带动下,本村外出工作人员纷纷慷慨解囊。近10多年来,泮北村先后通过发动村民和本村籍外出工作人员捐款、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拨款支持以及社会各界资助,共筹集近700万元人民币打造红色教育基地。黄安勤兴奋地告诉笔者,上级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泮北村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有关领导多次来现场检查指导。村民的建设热情更不用说了。再过几个月,旧址修复工作和红色文化广场预计能如期竣工,欢迎前来参观报道,把红色基因传播得更广更远。
传承红色基因
共享祥和美好生活
碑头村党支部和泮北村干部深深认识到,革命前辈出生入死,不怕流血牺牲,就是为了广大贫苦人民翻身解放,过上美好生活。今天讲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就是要继承革命先辈遗愿,带领广大群众艰苦奋斗,努力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共同致富奔小康。
泮北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一亩多,且祖祖辈辈都是种植水稻花生等低值农种物,严重制约经济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0多年前,碑头村党支部和泮北村干部因地制宜,动员村民开垦村周边荒山野岭,种植荔枝近千亩。采访这天,村干部带着我们参观几个山头,只见满岭的荔枝,挂果累累。村民小组组长陈冠文高兴地告诉我们,全村百分之九十以上农户,现都种有荔枝,少则三五亩,多则三、四十亩,收成好的年份,光入卖荔枝这项收入,平均每人5000元。现在,家家户户都住上小楼房。
泮北村现有143户,700多人。今年50岁的农妇陈亚妹,早年丈夫去世,家公和一个儿子长年有病,另一子一女上大学,生活相当困难。村干部积极帮她联系到官渡工业园工作,月收入2000多元。同时,每年为她这户争取到3000元扶贫资金,从而确保其子女能安心在大学读书,儿子和家公的疾病得以医治。对其他贫困户,村委会干部和村干部积极鼓励和指导他们种好荔枝及其他经济作物,此外积极推荐他们中有外出谋生能力的家庭成员外出打工和经商,让他们尽早告别贫困。现在该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多达328人。全村人均年收入13000元,居碑头村经济收入前列。黄安勤书记信心满满地说,泮北村贫困户明年有望全部脱贫。
随着红色基因的深化传承和发扬光大,泮北村的村风民俗也得以大大升华。该村庄认真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抓好革命后代培育。改革开放以来,全村有30多名大学毕业生,两名研究生。至2013年,该村共集资近45万元,全部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并投入10多万建设排污渠道。村安排专人收集生活垃圾,因此,村道常年保持整洁干净。村民楼房庭前屋后,栽树种花,鸟语花香,一派祥和。
新闻推荐
铁路总公司计划2019年7月10日零时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7.10”新时刻表,对虎门高铁站而言有哪些变化呢?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