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公庙前望人坡
关于晏公庙的来历,清光绪《高州府志》记载甚详:“诚敬夫人庙,即谯国夫人庙。冯盎为夫人之孙,唐时家于良德,即霞洞堡地,宋署灵山知县崔本厚即其地建庙,后与乡人王姓重修,分设二像祀之。古驿路由狮子舖至驿岭塘,至油麻坡,入高州,下化州,至雷琼,皆经过此庙。以在晏公岭之阳,土人名晏公庙。”
原晏公庙三进九殿,雄伟壮观,毁于1957年。现在所见晏公庙,是霞洞民间近年重建。遗憾的是,该庙不论品级、规模都与原庙相去甚远。
晏公庙前便是“望人坡”。
“望人坡”是因过去每逢农历正月十七冼夫人忌辰,崔王两姓大家族率当地民众在此地举行盛大祭祀活动而著名。
旧时望人坡是一片平坦的草场牧地,约1.6平方公里。南端开阔处有两座城堡,东面是王屋堡,西面是崔屋堡。两堡之间的草地,就是正月十七“年例”设迎神坛及演戏搭台之场所,崔王两姓各设一神坛,一戏台,正对晏公庙。正月十六,望人坡迎神演戏拉开序幕,崔王两姓各自请出晏公庙冼夫人法像坐位神坛,“赐福万民,民神同庆”。
不知从何时开始,迎神之前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程序,就是到当铺“迎回”冼夫人法像凤冠。是因冼夫人法像凤冠为金银所制,每到正月十五夜,当地“寇鬼(混混)”都会偷盗冼夫人法像凤冠到当铺换钱使用,崔王两姓家族只好到当铺赎回。后来“寇鬼”不偷了,崔王两姓家族也让人装扮“寇鬼”偷盗“凤冠”,然后崔王两姓家族再到当铺“赎回”。这事已成定例。
从正月十六日至十九日,前后四天的盛会,引来阳江、阳春、高州、信宜、化州、吴川、廉江乃至广西等地商客云集望人坡,所展销的商品品种应有尽有,成为粤西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用外来商客的话说:“望人坡的商货交易,除了棺材,什么都有。”来做买卖的,来看“年例”的,来吃“年例”的,来看“大戏”的,夜以继日,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当地百姓说:“正月十七年例人望人。”“人望人”就是人看人,望人坡之地名即源于此。
正月十七日辰时的“走公”是最激动人心的。这个所谓“走公”,其实就是迎神接力跑比赛。崔王两族各选派多名跑手,口里衔枚、手托“神像”,从晏公庙至望人坡古道约六华里路程,进行接力跑比赛。赢方可得“利是”,并获猪肉、美酒诸类物品。沿途观众数以万计,蔚为壮观。在“走公”环节,不消说竞赛双方都是竭尽全力的。而观众也不轻松,经常有观众因鼓劲呼号过度而哑了嗓子。
正月十七年例在“望人坡看大戏”,其规模,其形式令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每年崔、王两族各雇戏班,演双台戏。每年都演四昼四夜,从正月十六日中午演到十九日晚。每天连续演二十个小时,叫做“不停锣鼓”。早晨开始演“日戏”,下午开始演“正本”。晚上8点开始的“夜戏”,叫“单出”。接着是演“三出”,从24点演至凌晨3点。3点以后,停演四小时,7点又接演。
旧时崔、王两族是电白名门望族,所请戏班都来自省城,并且都请达官贵人莅临霞洞吃“年例”看戏。演戏时,两族都会派人巡视戏台,若发现己方观众不及对方多,族长便不高兴,会责罚经办订戏的“执事人员”。民国时期,省城桂名扬的“日月星剧团”,马师曾的“太平剧团”,靓少凤、罗品超的“义擎天剧团”都先后来过霞洞望人坡演出。
望人坡汇聚各地风味小食,最受欢迎的当属霞洞本土的“大碌粿”、“炸豆饼角”、“牛肺煎粿”、“牛肉炒粉皮”。牛肉炒粉皮这个美食,必须确保每碟除了牛肉,还至少要有三片牛肝,不然熟行知情的顾客会不高兴的。会吃酒的顾客,来一碟牛肉炒粉皮,再要一块炸豆饼角就着,据说是神仙的享受。民国期间,霞洞人王德全为电白县长,曾请广东“土皇帝”陈济棠来霞洞看戏做“年例”。陈济棠吃了霞洞的“炸豆饼角”、“牛肉炒粉皮”后赞不绝口,誉为粤西第一美食。
1957年晏公庙毁后,此地周围逐年筑建起民居,昔日望人坡人山人海的大景观再不能见。好在正月十七冼夫人忌辰已成为霞洞人民大众的“年例”,纪念冼夫人活动之祭祀仪式、习俗也随着“年例”沿袭下来。
新闻推荐
南宫渡桥改建后宽大顺畅。本报记者赖寒霜摄本报讯(记者赖寒霜特约通讯员王裕)近日,吴川市黄坡镇境内的南宫渡桥改建完工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