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镇的 疍家人文

湛江晚报 2019-05-20 11:40

疍家人婚礼。疍家女子。文/图徐茂能

翻阅《麻章村落》太平镇卷,可知疍家文化。这样的文化在中国极少流传下来,却存在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撒网船人”的人家,并发现疍家人文。这无疑是给现代太平人的一笔财富。

太平渔村疍家,是他们先祖苏氏,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自驾木船,漂洋越境,由高州府迁到雷州府,从吴川鉴江南下海康县南渡河,过着100多年以来“岸上无寸土,全家水上漂,风来父不眠,雨下母担忧”的生活。在1944年,苏福金和苏福昌先迁居广州湾太平圩(洋界),后来在1962年和1968年,两批9户渔民又迁往太平圩,从此,结束了水上居家的艰苦磨难,但是疍家文化并非结束,至今犹存。

疍家文化也称疍家文明,它的历史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代的伏羲。它的产生和发现在炎帝神农氏农耕文明之前的原始社会。伏羲是海洋文明最早的创立者之一,他发明结网捕鱼。疍家的捕捞业是伏羲海洋文明的继承和延续。疍家文明渊博,它越远古,越有考古和研究应用价值。

疍家也是渔家或渔民。渔民是个古老的职业,应该早于农民,在原始社会未进入农耕文明之前,应该就有捕鱼的人了。原始社会时期,以狩猎为主,打渔为辅,在鱼网出现以前,应该是下水抓或者是用东西刺。鱼网发明后,人们捕鱼以网捞为必要工具。

太平疍家(撒网船人)文化

1、疍家婚约。诸疍以艇为家,是曰疍家。其有男未聘,则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则置盆花于梢,以致媒约。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则夺女过舟。

2、咸水歌。疍家人一种自娱自乐的渔歌文化(咸水歌),又称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叹家姐。包括高堂歌、大罾歌、姑妹歌、叹家姐等。咸水歌有长句、短句两种,字数不等,风格各异,抒情悠扬。而高堂歌则以每段四句,每句七字为规则,一、二、四句押韵,以叙事为主,格式如七律七绝一样。

3、咸水歌盛衰。早在明末清初,咸水歌就已流行。疍家人为调剂生活,增加之间的友情,逐渐形成了一种对歌酬答的习俗,主要有独唱、随编随唱、对唱等形式。疍家歌以其独特的形式,伴随着疍家人的一生,百多年来,为疍家人的生活增光添彩。自有疍家人以来,已经习惯用唱、叹流畅的疍家歌来舒心解闷,欢乐助兴。他们在嫁、娶和喜庆的日子里唱;在出海打鱼、摇船驳艇时唱;在织网绞缆时唱;在田间地头、休闲欢聚时唱;处处歌似清风细雨,情如涓涓流泉。可惜这种文化濒临消失,只有年事已高的水上人在唱。

4、疍家花船。疍家人以舟楫为家,捕鱼为业。一辈子的生活都与船有关。婚庆这一人生重大的庆典也用船做舞台。疍家花船其实就是一条普通的木船,它只有在当地人结婚时才能使用,所以它被视为幸福的象征。在婚礼过程中,从花船迎亲到对歌再到归程,疍家人的婚礼都在水上全程进行。

传承

太平疍家文明

太平圩以历史文化为亮点,以疍家文明特色圩街为素材,讲好疍家的故事,这样,太平镇的固有文化特色,不但是其他小镇无法攀比的旅游资源,而且是当今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历史文化的依托。如何引导疍家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利用,是摆在政府部门的一件任务。

疍家文化包括疍家舟居、疍家美食、疍家咸水歌。把这些文化应用于旅游,满足游客吃、住、玩等等,使其饱眼福和口福,让其听歌怡情,尤其是利用疍家木质平头竹篷小船,划舟畅游通明湾,看一下红树林,更让旅行增添一份兴趣,岂非特别快活之旅?

新闻推荐

尽快建立入侵物种防御体系

“这个石窝里有"怪鱼"!以后不敢让孩子靠近了!”近日,有着万鸟归巢奇观的名村,吴川市振文镇里坡村再次火了一把,原因是有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