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不少湛江家长乐意与记者探讨 孩子教育问题 专家:棍棒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很多读者估计没听过“国际不打小孩日”。事实上,该“节日”由反体罚组织于1998年发起、并逐渐确定每年4月30日为“国际不打小孩日”,全世界已有上百个国家及民间组织参与。得知有这么一个国际性的“节日”,国内的网友吵翻天了。对于“国际不打小孩日”,虽然严格来说并不算是一个节日,但记者这几天在采访时了解到,被访市民大多很乐意就这个话题进行探讨,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真的很重要。
打与不打是个两难选择
“五一”期间,趁着假期,记者就“国际不打小孩日”一事采访了十多位有孩子的市民。采访中,被访的市民均表示,还真是第一次听说有这么一个“节日”。他们既开心地调侃一番过往曾经被父母痛打的历史,又认真地探讨孩子教育问题。
5月1日当天,记者采访了市民徐先生,当他听说有“国际不打小孩日”,就调侃地表示:昨天忍着不打,今天劳动节就好好打一顿。但调侃归调侃,徐先生说他从来不舍得打女儿,不过,他妻子就忍不住。
80后的徐先生,他的女儿今年刚好4岁,但太淘气了,几乎把家里掀翻了天。他倒没打过女儿,可他妻子经常忍不住,就会用手打女儿的小手几下子。“女儿可娇气了,每次我妻子打她,她不但哭,还会跑去爷爷奶奶那里投诉,把我妻子气得要命。”徐先生跟记者回忆他小时候的经历时表示,其实父母生气了,打一下是一种警告。哪个家长舍得打自己的孩子呢。但孩子如果太调皮,真不知如何是好。
“还真有"国际不打小孩日"?回想起不堪回首的往事,我的眼泪哗哗地流,晚了,我从小被爹妈"男女混双"打到大。”说这番调侃话的,是70后的市民王先生。5月3日,王先生接受记者的采访,他表示,打,会让孩子留下不好的记忆,一世也抹不掉。
王先生的大儿子今年已经10岁,开始喜欢玩手机、打游戏。有时候功课不做,还在玩手机,他叫几次不听的情况下,就会很生气地打他小手。“在我们家里,我妻子不舍得打,反而我打得比较多,一般都是打一下小手或者屁股。但最生气的一次是大儿子把才9个月的弟弟的奶瓶趁我们不注意抢了过去,把奶倒在弟弟的脸上。我们一看小儿子整个脸都是奶,一时火了起来,就顺手一个巴掌打在大儿子的脸上。”他说他知道这不好,自己有被父母打的经历,但就是忍不住。
心声:
什么时候设立个“不折磨父母日”呢
市民梁女士听说记者要采访她,非常乐意,还提早与记者约定时间。5月4日晚上,记者与梁女士见面,她表示之所以乐意接受采访,是她认为孩子的教育非常非常重要。
“一寸光阴一寸金,曾经的追梦少年转身已经成为了忙碌的父母,当生活的重担压上肩头,各种复杂的矛盾交织让人无力喘息之时,我们还记得当年挨打时想的是什么吗?又会不会继续打孩子呢?这是我听到你要就"国际不打小孩日"这一话题进行采访时,第一个念头就是这句话。”梁女士对记者如是说。
在梁女士看来,不打就好吗,打就不好吗?在父母心中,谁愿意打孩子呢。我们父母观念里,打不打孩子都是为了爱,恨铁不成钢!“但是到了我们这一代,方法同样很重要!如今大部分父母都赞成,如果能采取说服教育,还是要以说服教育为主。换句话说,打是不得以,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气头上的父母万一手重了,伤了孩子那就后悔莫及了。所以生气时,建议都先冷静十分钟,再决定是否要继续。”
梁女士表示,现代人基本上就一个孩子。当然随着生二胎的人越来越多,两个孩子的家庭也越来越多。但无论是一个孩子还是二个孩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由于个人教育以及素养的参差不齐,在面对淘气的孩子时,大部分的家长都是面临着打又不是,骂又听不进去的状态,在教育问题上,家长们所遇到的问题非常窝心。
梁女士对记者说,既然有“国际不打小孩日”,不妨也设立一个“不折磨父母日”,让全世界的孩子都明白父母的苦衷,尊重父母。
专家:
温和教育是一个方向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林志雄认为,不同教育方法也有不同的效果。古代的教育方式里“棍棒教育”使用得最广泛,效果怎么样呢?且前几年有几个很出名的家长,就是“虎妈虎爸”,他们在网络上可是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网络上对他们的争议,其实不是针对他们个人,针对的是他们代表的那种教育方式。支持者说在他们的教育下,很多孩子取得了我们期望中的那种“好成绩”,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很多人说他们逼出了孩子全部的潜能。反对者认为,他们的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出符合自己期望的“产品”,但是不能培养出一个真正的“人”。
林志雄表示,棍棒不是好的教育方式。被家长打骂、训斥和吼叫的孩子,很容易会有这几个特征。第一是性格比较自卑。在打骂、苛责、训斥等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很好的正向反馈,自己的错误被无限放大,成功却不能得到很好的赞赏。长此以往,孩子就会陷入没有自信,自我价值迷失的状态,即使在压力下取得了外人羡慕的成就,可惜的是他对自己的价值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自卑成为了一种常态。
其次,孩子的表达能力不足。在被斥责的过程中,孩子往往没有表达自己的机会,也无法表达自己的诉求,因为表达很可能被视为“不服”。孩子出于畏惧,也很难主动争取集体中的表达机会。缺失了这种表达能力,在以后的生活里就很容易被忽视,越忽视就越不自信。
对孩子来说,小时候的记忆并不会消失,而是会潜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国际不打小孩日”的设定,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林志雄说,“当然,现在已经很少有家长会打孩子了,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还是应该采取更加温和一些的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温和教育是一个方向,用棍指着孩子是另一个方向,我们应该更多地使用第一种方式。”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凯杰报道:记者从广铁佛山铁路公安处获悉,男子马某日前在湛江西站因下车转换同一趟次列车车厢耽误时间,车门...